2024-05-23

青年從事全職工作仍是主流 非全職為賺取更高入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青年的就業模式與理想工作》研究報告

 

 

 

  • 超過八成半青年以全職工作為主,非全職工作只佔近一成半

  • 青年認為理想工作的首兩項條件:工作與生活平衡及高收入,非全職青年對前者滿意度較高

  • 非全職的青年大多為賺取更多收入,並期待日後可找到更理想的全職工作

  • 鼓勵進修,建議資助社經背景較弱的年進修有利個人職涯課程

  • 加強職專課程認受性,建議建立一站式平台收發課程分數表和認證有關數據

  • 建議創意文化產業成立「斜槓青年人才庫」,資助企業聘用斜槓青年,精準扶助青年群組

 

 

近年香港的就業環境急促轉變,傳統的工作模式雖仍是主流,但是青年在多元的選擇下,他們對於自由、靈活與彈性的工作模式也有不少迷思。坊間認為,Z世代的青年着重於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更有不少畢業生寧願創業或從事非全職工作也不願為一間公司打工。到底新世代青年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又是怎樣?

 

為深入分析青年選擇不同就業模式的原因和其實踐理想工作的方法,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3年7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透過電話進行問卷調查,合共訪問506名18至34歲在職青年,其後亦組織了一場焦點小組討論;並於今日的《MWYO研究分享會:未來工作.青年理想點?》中發表研究結果,同時亦邀請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協理副校長曾偉基博士、資深獵頭顧問張慧敏女士及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青少年及社會復康)謝可儀女士分享對新世代理想工作的看法與生涯規劃的支援。

 

只有少數青年選擇非全職工作

研究結果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探討青年的就業模式分布,並將他們分類為「從事全職工作(下稱有全職)」和「沒有從事全職工作(包括兼職或自僱,下稱沒有全職)」,以及其選擇該工作模式的原因;第二部分將分析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定義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條件,以及了解他們實現的方法。

 

研究顯示,大多數在職青年仍是以全職為主(85.2%),只有小部分是沒有全職(14.8%)。而從事非全職的受訪者中,最多人表示是為賺取更多收入(46.7%),其次是追求彈性安排時間(34.7%),只有極少數青年會希望平衡工作與生活而不從事全職(2.7%)。我們理解追求彈性安排時間是青年不從事全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結果顯示經濟誘因更為重要,意味着現時勞動市場所提供的兼職或自僱工作,要比他們能夠找到的全職還更高薪。

 

從事非全職的青年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滿意度較高

沒有全職的青年在多個工作滿意度指標上得分較低,尤其更不滿意現時工作的穩定性、培訓機會、福利及晉升機會,唯獨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滿意度較高。有受訪者表示,從事多份兼職是過渡到全職工作的調整期,在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希望能夠從事全職工作賺取穩定收入來源,放棄時薪較低、意義不大的散工。

 

青年選擇非全職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現實考慮

青年選擇從事自僱或兼職更多是出於現實考慮與客觀許可。首先,若行業允許青年以非全職模式工作,並且收入相較於從事全職更高,是他們傾向於選擇非全職的關鍵因素;至於修讀學科方面,畢業於醫療護理的青年會更傾向從事非全職工作,是因為該工作模式能提供更彈性的時間安排,同時賺取更高收入。

 

社經背景低的青年傾向非全職 社會應關注他們的處境

學歷和工作收入較低者,在沒有更好的全職工作選擇之下,很可能會從事多份兼職以賺取更高收入。這些背景的青年普遍社經條件較弱,能夠勝任的非全職通常都是零散工種,雖然這些工作有機會賺取更高收入,但卻犧牲了職涯發展和向上流動的機會。故此,社會不應過分簡化低收入青年從事非全職的原因是「躺平」或不關心未來,而要留意他們目前的處境和選擇其實面臨着種種限制。

 

「快樂」與「金錢」是理想工作的重要條件 靠進修或可實現

青年認為最重要的首兩項理想工作條件是工作與生活平衡(平均分=8.26)和高收入(7.95),重視程度最低的是工作對社會有貢獻(6.33)。我們將十項理想工作條件按關聯性整合為三組價值觀,整體上他們對於「快樂」和「金錢」相關條件的重視程度不相伯仲,而對「前景」相關條件則在較次要的位置。

 

青年就實現自己的理想工作,有近四成半認為進修(43.7%)和轉公司(43.3%)是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當代青年普遍不認同努力工作(只有26.4%認同)就能實現理想工作,部分會考慮到其他地區工作(19.4%)或轉換僱傭模式(13.5%)的比例偏低,到內地(5.4%)的就更低。已經實現的則接近沒有(0.6%)。

 

為協助青年在當今的就業環境中實現理想工作,MWYO亦提多項政策建議,主要聚焦於為青年提供合適的進修途徑及保障正從事非全職的青年,以創造更多元的就業環境。重點建議如下:

 

建議一:建立一站式平台收發職專課程分數表和認證有關數據

職專課程常被視為次一等的升學出路,我們建議當局建立職專課程分數表,提供一站式的官方平台,以收集並發放各職專課程的入讀條件、學費、畢業後的平均收入等關鍵資訊。在官方網站的認證下,進一步加強青年乃至家長報讀的信心,提升職專課程的吸引力和認受性。

 

建議二:成立創意文化產業的「斜槓青年人才庫」

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青年有超過一半正從事非全職工作,我們建議當局資助合資格的文化及創意公司積極聘用上限為34歲的斜槓青年,以精準扶助傾向新式就業的青年群組,例如為每週工時約20小時者按月提供最高10,000元的薪酬津貼。

 

建議三:資助社經背景較弱的青年進修

政府可通過資助激勵社經背景較弱的青年報讀晉升階梯更為明確的職專課程。我們建議有關院校應考慮豁免其在進修新學位時重覆修讀的部分(如語文、資訊科技等通用課程),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技能和牌照;在資助鼓勵方面,以全職修讀職專課程的青年可獲每月5,000元的助學金;如他們已獲課程相關行業的公司聘請,可考慮以「先聘用、後培訓」的原則,每月發放定額津貼(如每月最高10,000元)

 

建議四:提高「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金額予有利個人職涯的碩士課程

針對當下在職青年期望獲取更專業的資歷牌照,以提升個人競爭力和晉升機會,我們建議「持續進修基金」認證有利香港社會、個人職涯發展的修讀式碩士學位(Taught Master Degree),並向有意修讀的青年提供半額學費資助。為確保資源最終能反饋香港社會,透過建議三及四獲資助的青年須在畢業後於香港境內至少工作兩年。

 

負責撰寫研究報告的助理研究員游沛翀表示:「社會普遍將新世代關注工作與生活平衡、從事多份兼職或以斜槓模式工作視為新興趨勢。這次研究希望以多角度解讀,讓相關持份者更客觀地掌握青年的就業狀況,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援讓青年有更大的自主權掌握自己的職涯發展,為香港未來的勞動市場培養合適的人才和注入活力。」

 

詳細報告:

https://mwyo.org/tc/jEUB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