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往大灣區就業 香港青年有優勢?

撰寫 : 黎卓然

關鍵字 > 生涯規劃大灣區

香港一向被譽為國際化城市,而將自己定位為「亞洲國際都會」,成為亞太區國際商業樞紐及中國主要城市,亦是香港政府刻意打造的國際優勢。歷年來,居住於這國際都會的青年普遍認為,自己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的水平皆高於內地青年,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反映在我們早前發表的《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議》的研究結果裡,而這種觀念對於部分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的香港青年,有機會形成就業的障礙。
 

香港青年仍自覺比內地人有優勢

 

MWYO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19年8月下旬至10月初進行電話調查,目的主要是探討本地青年對內地的觀感、對大灣區規劃的認識、對自身優勢的評估,以及有否興趣到大灣區工作等,最後成功訪問了1,001位18至34歲的香港居民。

 

有關對自身優勢的評估方面,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共560位,佔55.9%)認為自己跟年齡和教育程度差不多的內地人相比更有優勢,而最多人選擇的優勢就是英語能力(73.5%)及國際視野/了解外國要求(66.4%)。此兩種「優勢」可歸納為有關於「國際聯繫」上的能力,不少受訪青年仍以這方面的能力為傲,表現出在大灣區就業優勢的自信。不過,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現實上是否這麼樂觀呢?
 

數據顯示國際聯繫優勢漸退

 

近年,有教育機構特別就英語能力進行各國及地區的調查,並就所收集的評分計算出英語能力的指標。2018年該機構發布第八次年度指標,結果顯示過去七年上海的增幅頗快(約7分),也是該年得分最高的中國城市(57.91分),比香港高出1.53分,更是自2014年以來,第五年超越香港。參考該機構於2019年發表的英語能力指標趨勢,香港的評分是稍微退步,相反中國整體評分則有稍微進步,原因可能是國家自2000年起激勵在海外接受教育的中國人才回國,銳意發展世界級城市所致。

 

至於國際視野方面,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於2016年發表了有關香港高中學生國際觀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11條關於國際知識的問題中,學生平均分只有僅僅合格的5.97分(滿分為11分),報告建議本地高中學生的國際觀有待改進,從而強化競爭力。究竟香港青年自以為與內地青年相比的國際聯繫優勢,是否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收窄了?他們與內地青年爭奪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職位又是否變得困難呢?
 

大灣區僱主認為香港青年競爭力下降

 

於去年9月至11月期間,MWYO的大灣區就業研究進行了焦點小組訪問,向大灣區的僱主及企業(受訪者)特別就香港青年的優勢問題收集意見,不約而同,他們均覺得已經不存在明顯的優勢,甚至有受訪者表示其競爭優勢已漸漸失去。10年前,本港青年的國際視野比較好,但隨着國內開放,其他城市的年青人有更多機會接觸世界並擴闊眼界。況且國內青年的英語水平也提高了,要找出香港青年的相對優勢就絕不容易,遑論原來還有其他地方是他們所不能及的。

 

有受訪者評論香港青年的拼搏精神不足,完全捱不到內地青年習以為常的996工作模式(即朝九晚九,一星期工作六天)。其次是本地年輕人不熟悉內地體制、缺乏人際網絡、難以用普通話溝通,以及不習慣全用中文書寫等。隨着香港青年本身自以為傲的國際聯繫優勢漸退,加上其他不及內地青年的地方,普遍受訪者都不會刻意聘用香港青年。對那些採用國際招聘準則的大灣區企業,無論求職者來自甚麼地區,他們都會採用公平的原則,讓他們競逐職位,並不會歧視香港的應徵者,但結果只有極少數香港人會成功被錄用。

 

無庸置疑香港青年於大灣區就業沒有明顯的優勢,就如受訪者寄語他們必須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心態,承認內地有很大進步變化的事實。坦白一點,就是不要再自欺欺人。這樣看來,面對國家積極推動的大灣區發展政策,他們應當何去何從?
 

兩者的取捨:往大灣區?留在香港?

 

香港青年失去了「國際聯繫」的光環,加上工作態度及文化熟悉程度也略嫌遜色,他們在大灣區是否就一無可取?有受訪者提到會特別聘用本地年輕人的情況,就是當他們有計劃進軍香港市場的時候,香港青年就可以協助設計迎合本地市場口味的產品,這方面內地青年是力有不逮的。第二種情況,就是當那個工作崗位需要嚴格遵守知識產權的操守。有受訪者表示對香港年輕人在尊重知識產權上予以肯定和信心,這可是他們經驗之談。有僱主曾經在某些拍賣網站,看到自己不久之前設計的軟件程式出售,比正式推出市場還要早,他們懷疑是內地的員工所為。另外亦有內地員工曾於離職前將所有設計好的程式從電腦中刪走。這種不尊重公司資產的態度,令他們對內地員工有所忌諱,反而欣賞香港員工這方面的專業操守。

 

雖然香港青年並非完全沒有優勢可言,但是他們要成功在大灣區就業市場爭一席位,也不是一個剛畢業的年青人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因為我們不能忽視大灣區人才需求的因素,即是需要哪類人才。參考廣東省及大灣區經濟規劃官方文件,內容大致指出大灣區有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包括科創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文化創意服務業、現代物流服務業、服務貿易業和教育培訓服務業),這正是香港優勢產業。

 

儘管本地不少行業未來在大灣區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直接受惠的卻是髙層管理人員或有國際市場經驗者,他們才是大灣區企業聘請的優先對象,並非只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年青人。受訪者指出大灣區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於某幾類行業,包括科技、教育、醫療、專業服務及生活文化,而現時內地都普遍缺乏該類專才,尤其是中國的專業標準並未與國際接軌,中國專業服務的運作與香港亦存在很大差異,這時候大灣區企業對於擁有國際經驗的香港專才就求才若渴了。因此受訪者建議香港青年可先在本港取得管理職位、獲取豐富的行業經驗及國際專業資格,之後往大灣區就業就具有明顯的優勢。不過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就算香港各類專業人士 (例如金融專業人才、律師、教師、社工等)在國內尋求發展機會,仍面對很多限制和不明朗因素,更何況初出茅廬的年青人?
 

結論:時移勢易 香港青年優勢的再思

 

大灣區僱主認為香港青年缺乏國際聯繫的優勢,甚至在某些方面都不及內地青年,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就我們研究結果所顯示的13.4%有興趣到大灣區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必須認清事實、理解國情、重新定位;一方面需要提升國際聯繫的能力、熟悉內地的工作體制與文化,另一方面要盡量發揮本港獨有的專業優勢。總的來說,香港仍然是發展事業的好地方,盼願香港青年能夠珍惜及善用這個平台,同時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年青人,應當積極了解大灣區的就業狀況,期望香港青年在國家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大方向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和作出正確的事業規劃。
 

 

2020年5月25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