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教育科技發展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二):先認清問題 後識別方向

撰寫 : 黃樂謙

筆者於前文提及,教育科技改革需要有明確的政策方向,引領教育界善用科技提升教育質素之餘,也令創新科技界了解市場需求再研發產品。這是政府在牽引改革路上首要工作,沒有之一。要制定具效能且可行的方向,關鍵是它們同時能符合香港的教育願景,以及解決學校當前面對的挑戰,否則任何策略也是空談,而「教育」與「科技」最終也只能各自為政。

 

教育科技不止涵蓋電子學習

 

在商討教育科技政策方向時,各持份者應討論的不單是在停課不停學期間較受社會關注的「電子學習」策略調整。因為除了教學,學校能應用科技的層面還可包括:(一)評核,即向學生回饋意見;(二)數據整合,例如加強學校資料整合能力;(三)社群支援及專業發展,以增強業界內的連結。

 

因此,我們所考慮的方向不應只從教學層面出發,其他範疇也能對教學環境有利。本文將聚焦討論教師在教學及評核範疇中面對的困難,引申至科技在這些問題中扮演的角色。

 

教學通常是業界最關注的層面,而筆者從教師訪問中得出科技可協助應對學生在課堂中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有資深教師反映,初中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力較低,問題尤其在時間⻑的課節出現。科技的用處,就是改變傳統課程⻑和單向的授課模式。

 

例如有學校採用翻轉教學法,讓學生先在家中看教師預錄的短片,騰出空間在課堂中進行更深度學習,包括:分組討論、針對性地闡釋困難概念、陪同學生做「家課」再解答疑難等。

 

簡而言之,就是善用多出的時間,在教室進行授課以外的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甚至是學習效能。

 

教學層面:促進課堂互動

 

與教學相關的另一挑戰,是課堂的互動。香港學生在課堂表現被動,較少動力發表己見。而透過訪問,筆者發現不少學校也會在課堂中加插一些科技元素,例如透過教學軟件或網站,鼓勵學生在流動裝置中回答小測問題,該網站會即時分析學生的回應及正確率。增加課堂的互動是教育界認同需發展的重要目標,當局應提供相關配套,例如支援教師教學法的培訓,以及提升和引進技術的方法,善用科技解決教育問題。

 

放眼全球,也有不少創新技術是特定為促進課堂互動而設。例如加拿大 Classcraft 的教學平台,為教師創作不同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們將教學內容結合平台遊戲,在課堂引入多元的學習活動。至今,世界各地包括亞洲的新加坡和台灣也有學校使用這平台。

 

另一個新奇的點子,來自美國公司 Collaboration.AI,它透過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特質和強弱,再就教師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分組,其中一個目標是提升組員間的互動及合作。可見,科技在教學層面有一定可塑性,關鍵是認清科技能解決的問題,再思考推動的手法。

 

評核層面:提升效率準確度

 

在評核層面,受訪教師也有分享紙本家課及考卷的問題。紙本不易存放,而教師更需要花時間從學生處收取、批改,再派發。

 

由此看來,這評核模式未必是最方便的手法。若科技能減少紙本帶來的麻煩,是教師提高效率的選擇。

 

科技在評核中更有潛力之處,是它能協助教師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能力和進度。例如,當學生透過教學平台提交非創作類型以及有固定答案的家課,教師不但能減省時間批改,更可透過平台提供的數據,分析學生在家課中反映出來的強弱和進展。

 

今年香港文憑試遲遲未能決定取消與否的情況,某程度上也突顯香港未有善用科技可在評核方面的角色。還記得3月政府因應疫情延後也不取消文憑試,是因為當局未能根據校本數據預測學生成績;9月考評局亦得出,學校收集的預測數據無法準確反映考生實際等級。疫情反覆,難以預測對來年文憑試的影響,當局和教育界應把握時間,增強本地數據整合及分析的技術,讓學校、局方都有更多經驗掌握及預測學生表現。即使明年文憑試在疫情下未能如期開考,有關成績也可作申請大學的參考。

 

掌握數據的學校作教學決定

 

海外也有例子顯示學生的數據能協助學校作出教學決定。英國教育平台Panorama Education透過為學校設定問卷,了解學生在不同方面,例如是全人發展的核心能力、社交及情緒發展(就像教育局的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素養,以及校園氣氛、對學校歸屬感等的看法。視乎使用平台的習慣,學校可以定期收集他們的數據,並與同區有使用此平台的學校作比較,以深化對學生能力的了解,藉豐富的數據作出校政及教學上的決定。

 

總的來說,改革的方向不應只着眼於在現時教學模式下怎樣使用科技,而是應該問新的科技能否提供契機,改變現實的教學模式。這需要各持份者更開明的態度及更具勇氣去迎接機遇。筆者下篇文章會繼續論述教育界在數據整合和教育社群連結中遇上的挑戰,以及科技在此可發揮的角色,繼續擴闊讀者對科技的想像,以辨識具效能的發展方向。

 

 

2020年10月20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