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關注不同背景年輕單親父母的狀況
香港的離婚情況在過去30年越來越普遍,單看數據,本地的粗離婚率由1991年的每千人中有1.11人倍增至2019年的2.82人。若然雙方在離婚前育有子女,他們除了要面對離婚前後的種種壓力,一方更有機會須獨力照顧子女,因此單親家庭的議題越益受到社會關注和重視。不過,離婚只是其中一個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為更掌握單親人士的人口特徵,政府統計處就2021年人口普查公布單親人士主題性報告,並將因為離婚、分居、喪偶又或者從未結婚,而同時與18歲以下同住的父親或母親的家庭視作單親家庭。
更甚者,根據社福界的定義,有的父母即使屬已婚身份,但其中一方或因工作、疾病或身在內地,須與子女長期分開,這些家庭或多或少都要獨自照顧子女,學者稱之為「假單親」。筆者認為,為了對這社會現象有正確的理解,以及嘗試倡議適當的援助措施,將這些「假單親」家庭包括在單親家庭的統計之內,不但合理也是必要的。
應統計已婚但未有和配偶同住的單親人士
現時,社會福利署(下稱社署)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下稱綜援)設有每月405港元的單親補助金,除了離婚、喪偶、分居或未婚外,假如其配偶因為入院、在監獄服刑或其他社署署長認為適合的原因而未有同住,也可以獲發補助金。近年在單親綜援受助人中,有近一成半為已婚或同居人士。可見,雖然在統計定義上,已婚但非與配偶同住的家庭不被視為單親家庭,但這些人士實際上也可獲相關補助。
應關注年輕單親父母的需要
年輕的單親父母(18至34歲)或面對更大的壓力,原因是他們的社經地位大多較低,但卻要擔當家庭的經濟支柱。再者,他們或因欠缺人生經驗,更有需要接受針對性的援助。參考統計處的數字,年輕父母中有7.8%為單親,略高於其他年齡層。可是,現時當局將所有單親家庭視為一個整體,提供劃一的援助,或未能準確回應年輕單親父母所需。
為了解年輕單親父母的需要,筆者分析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的5%樣本數據(下稱樣本數據),比較單親青年家庭與雙親青年家庭在住屋、教育、收入和就業狀況等方面的分別。讀者須留意,筆者採用的單親定義與統計處的報告有所不同,我們把單親青年家庭視為「沒有與配偶居住」(不論其婚姻狀況)而同時「與最少一名0至17歲子女同住」的家庭,即包括「假單親」家庭,而雙親青年家庭則為「與配偶居住」(夫妻最少一方為18至34歲)而同時「與最少一名0至17歲子女同住」的家庭。另外,在樣本數據中有極少數是一個家庭住戶內有超過一個有子女的青年家庭同住(可能為兄弟姊妹關係),由於處理這些特殊樣本在技術上比較困難,故不在本文章的討論範圍。
「假單親」中有較多母親作為在港主要照顧者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全港46,794個的青年家庭當中(下稱青年家庭),有5,666個與0至17歲的子女同住,佔所有青年家庭的12.1%。在這5,666個育有子女的青年家庭當中,有4,768個為雙親青年家庭,有898個為單親青年家庭,後者佔逾一成半(15.8%)。
從圖1可見,在898個單親青年家庭中,逾五成(52.4%)為已婚人士,其次為離婚(25.6%)或從未結婚(16.1%),而分居(4.8%)或喪偶(1.0%)只佔極少數。可見本港亦有為數不少的已婚青年,因為各種原因而未有和配偶同住,需要獨自承擔照顧子女和家庭的責任。
社福界以往一般認為「假單親」背後的原因,多數是因為母親是國內人士而須在內地等候簽證,所以長期與伴侶和子女分隔兩地,留下父親在港獨力照顧家庭。然而,從圖2可見,其中已婚的也有近七成為單親母親(68.8%)。換言之,現時留在香港獨力照顧子女的已婚單親青年,母親佔多數而非父親。由於現時統計處未有將「假單親」家庭列入單親家庭的定義內,政府難以掌握具體情況,因此筆者建議政府應調整單親家庭的定義再作研究,好讓政府及社會各界能對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制訂適切的援助措施。
逾三成年輕的單親父母沒有和家人同住
表1顯示了育有子女的青年家庭的結構,單親家庭(63.1%)會較傾向與其他人同住,例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外籍傭工等,相對雙親家庭高12.7個百分點,這或與單親父母與其他人同住能減輕他們照顧子女的壓力有關。可是,還有逾三成半(36.9%)單親家庭沒有和其他人同住,他們很可能要獨自承擔照顧子女的責任,更有機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仍有工作能力的年輕單親父母不應只透過現金援助或其他再就業的政策紓緩問題,反而社署推行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社區保姆」服務)所提供的託管服務或有更大的的幫助。筆者樂見早前發布的2023年《施政報告》指出會增加「社區保姆」服務名額,期望可以令更多有需要的單親青年家庭受惠。
總括而言,我們期望當局考慮將為數不少的「假單親」一併整合和作統計研究,從而讓政府或有關機構更準確地安排和分配資源。另外,有為數不少的年輕單親父母,長時間欠缺伴侶共同照顧子女,同時未有和其他家人同住,社會各界應嘗試進一步掌握背後的原因和這些家庭的需要,針對性地減低其作為唯一照顧者的壓力。
往後,筆者將會在其他文章繼續比較單親青年家庭的狀況,讓社會各界可以更關注他們,並提供更合適的配套措施。
2023年11月21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