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再論從芬蘭經驗反思香港特殊教育支援

撰寫 : 胡頴怡

筆者早前撰文藉芬蘭的特殊教育支援,包括平等的收生制度、重視教師資歷和比例、制訂有助學生發展所長的課程,反思香港不足。雖然當地還有其他制度和文化因素影響特殊教育發展,不宜將其一套直接在港實踐,但當中不少經驗可供本地學校參考,惟推行過程中難免遇上許多困難,甚至付上代價。本文將以MWYO「全人教育發展實驗計劃」撥款支持的「路路通計劃」作討論個案。
 

實驗計劃推全人發展,資助學校設巴士課室

 

我們於去年九月推出「全人教育發展實驗計劃」,透過提供種子資金、人際網絡、成效評估和專業諮詢,支持中學加強學生的全人發展核心能力;也期望在分析實驗計劃的資料和效益後,建立全人發展知識庫,以及推動相關研究和討論。

 

其中一個項目「路路通計劃」由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與香港交通教育學會主辦,並在MWYO贊助和交通營辦商捐贈設備下,把一間課室改建成巴士車廂,讓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可以在他們熱愛的車廂中上課與活動,從而提升學習動力和改善社交技巧。
 

不視成績為單一目標,以實踐平等教育

 

前文透過芬蘭的收生制度了解其平等教育理念,如學校須接納居於校舍附近人士的申請;也批評香港即使實施免費教育,仍有學校為追求成績而拒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申請者。反觀與我們合作「路路通計劃」的中學,它是一所錄取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其校長曾與筆者分享:「我們學校沒有『資格』與其他學校比成績,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特別教育需要。但是我們的教師很有愛心和耐性,會用不同方法讓學生可以得到適合他們的教育。」

 

其實所謂的「資格」是如何下定義呢?或許只是在這充滿競爭的城市,無論校方、家長還是學生都視學術表現為教育價值所在。回想校長一席話不禁有點揪心的感覺,這反映該校仍受到一點點社會壓力,始終不以成績為主要目標,實非易事。可幸管理層以正面態度帶領學生,也許正是這「資格」給予他們空間為學生安排更多元化的出路,在逆流中嘗試提供不同而到位的支援。
 

按學生興趣訂教學模式,助他們提升各項能力

 

筆者早前亦分享芬蘭學校為學生制訂具趣味性並有助發展學術以外所長的課程,反而本港一些講求技能的科目如家政和木工已逐漸式微。再者,學校修改課程內容的彈性不大,但它們不妨從教學模式着手,以吸引學生的方法,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路路通計劃」的意念源於教師發現校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對巴士十分着迷,故此建議把一個傳統課室改裝成巴士車廂,讓學生在喜愛的場境中上課和活動,藉以提升他們的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除此之外,計劃非以「補底」和學術為本的角度和方法出發,也關顧到學生的社交和情緒管理技巧。

 

筆者曾到校參與小組活動,觀察到學生身處巴士課室十分雀躍、發問非常踴躍、學習氣氛很好,可見模擬實景為學習帶來事半功倍之效。
 

校方重視教師培訓,更獲家長支持認同

 

前文也引述筆者參觀的芬蘭中小學,由兩位教師照顧三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故此可按他們的程度、需要和進度,教授內容和給予指引。教師也透露,感激家長對教職員十分信任,完全放手讓他們協助學生發展。

 

至於本港的「路路通計劃」,小組活動以接近1:4的師生比例確保所有學生得到足夠支援。同樣重要的是,校方非常鼓勵持續進修,每位教師在入職兩年內必須開始修讀有關特殊教育的課程,助他們更了解學生需要,以提供更適切支援。此外,教師表示家長作為重要持份者,很支持學校教學方向,否則校方會面對更多壓力。
 

教育工作者有心,也要各界協助推動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猶如在走香港教育的「逆流」路線,其經驗不應只供錄取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借鏡,社會要深思如何將其教學模式逐步變為「主流」、教育工作者應擔當甚麼角色,讓具備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援助。

 

「路路通計劃」的推行過程,也顯示即使教職員有抱負,也要得到有心人在資金、硬件和技術方面的幫忙。筆者期望更多社會人士參考「全人教育發展實驗計劃」,推出更多支持特殊教育以至其他範疇的多方位支援方案,讓下一代有更優質的教育選擇。
 

 

2020年4月20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