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照顧學生情緒需要 復課後首要工作

撰寫 : 黃樂謙

關鍵字 > 青年教育

從社運到防疫,香港學生正處於一個不尋常的學年。停課維持着,有人關心復課安排、電子學習的進度,但復課後最迫在眉睫而又備受忽略的問題,卻是學校如何處理莘莘學子經歷一連串事件後的情緒負擔。

 

早於去年七月,港大醫學院 1 已指出,每十名港人便有一人疑似患上抑鬱症,反映社會已出現着「精神健康疫症」。數月以來,各大青年情緒支援平台接收到的求助個案也倍增 2,情況堪憂。縱然坊間的渠道能協助疏導問題,惟長遠而言須建立處理學生情緒的機制。當務之急,社會上各持份者應了解不同情緒教育的選項,辨識最適合的解決方案,與學生共同對抗精神健康疫情。
 

與學生同行 關鍵在於溝通及理解

 

學者分析 3,患上抑鬱症的學生傾向把問題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因此「同行者」的角色很重要,肩負着與學生溝通的責任,可是與他們最常接觸的家長與教師力有不逮。立法會文件 4顯示,學生過長的學習時數,令家長對子女學業以外的發展理解淺薄。2017年青協一項調查 5 則發現,逾九成受訪教師認為與學生缺乏空間溝通,以致難以了解彼此的想法。以上反映家長和教師長期在青年身邊,卻未能建立互信和適時察覺其情緒困擾,算不上與他們真正同行。
 

正向教育忽略學生的負面情緒

 

為了增強對學生的支援,近年教育界試行正向教育,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按這套教育理念背後的正向心理學說 6,其目標在於加強學生的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s)、抗逆力(resilience)以及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表現。在此框架下,上課不單是為了讀書,更是學會「做人」;而教師作為同行者是負責陪伴並培育學生懂得增加快樂的感覺、減少不快的情緒,最終強化抗逆力、自尊心、生活滿意度以及心理質素 7。簡單而言,正向教育較着重培養學生的正面情緒(如感恩、樂觀等),減低出現負面情緒的可能性,最終達至快樂。

 

可是,正向教育容易令教師側重於培養學生正面態度,不利其情緒發展。心理學研究 8指出,若學生只着重增加快樂的感覺,容易令他們忽視其他負面情感,導致情緒較易失控。其實每種情感有其利弊,即使負面情緒亦能起關鍵作用。例如,當學生在專題匯報時感到緊張,可能讓他們說話結巴,但同樣會警惕他們留意用語。由此可見,過分避免負面情緒,未必是一件好事。

部分教育界人士亦批評正向教育「不切實際」。例如,當一個學生處於抑鬱狀態,若教師此時不斷強調正向的價值觀,會否適得其反?筆者認為,教育界需定期檢討實踐正向教育的方式,或再探究甚至融合其他對學生情緒發展有利的模式。
 

把握時機 探討社交和情緒學習帶來的出路

 

讓學生接受自己持不同情緒是重要的,至於方法可借鑑另一套着重情緒及溝通的理論社交和情緒學習9(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其目標之一是透過加強學生的五個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關係技巧,以及下負責任的決定,教導學生妥善管理情緒。SEL的目標 10 是令學生認識不同面向,包括正面及負面的情緒,這透過讓他們建立自己的思維及方法,去感受、明白、表達和控制自身的情緒,以處理生活大大小小的情況。現時美國已有超過200個為SEL而設計的教案 11,研究證明通過這些課堂,學生更懂得應對環境的轉變,及減少情緒低落以至行為偏差的機會。

 

SEL的特點是重視全校參與 12,除了透過課堂教授,更重要的是多管齊下將SEL的概念融入校園。以英國的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 模式為例,校方首先會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以裝備他們的知識和心態。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SEL的概念之餘,在與學生相處中亦強調溝通及表達情緒,成為了解彼此的契機 13。套用於香港,當教師對學生的想法有深入掌握,便能更容易察覺到他們的困擾,建立更鞏固的師生互信關係,紓緩由近期社會事件和疫情帶來的情緒負擔。
 

參考芬蘭經驗 讓教學環境重視溝通與表達

 

說到與學生「同行」,芬蘭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國家。筆者近日參觀了數間在芬蘭羅瓦涅米(Rovaniemi)近郊的學校,深入了解它們如何支援學生的情緒需要。結論就是當地的教育在制度、人手調配和校園風氣上更重視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在制度方面,芬蘭全國的學校也實行着三層的學習支援框架 14,包括為普通學生而設的一般支援,以及針對特殊學習需要的進階支援和特別支援。此框架 15在2010年訂立,具備法律效力,並帶來兩點重要啟示:(一)每位學生也有不同的支援需要;以及(二)學校的目標是提供全方位支援,參與者不只是數位社工及心理學家,還有教師。

 

另外,雖然師生比例由學校自行決定,但就我們的觀察,不論是小學或中學,每班平均大約只有20位學生。理想的師生比例讓教師更能與學生在課堂建立關係,甚至了解其日常生活情況。以下圖攝於羅瓦涅米一間為小一至中三學生而設的一條龍學校Ounasrinne School為例,班主任正為小二學生教授宗教課。一般而言,在小一至小六期間,大部分科目會由同一位班主任任教,讓其對學生有更深入了解,達致提供適切支援的目標。也許,教育的真諦就是教師的角色不應是單純的知識傳遞,還包括陪伴學生成長。
 

理論研究及政策配合 缺一不可

 

預料本港在復課後,學校將面對大量學生情緒問題,參考其他地方經驗,我們不但要正視學生的不同情緒需要,更要透過全校參與以及為教師提供支援,才能有效處理問題。故此在現階段,社會各持份者,特別是政府必需加深對情緒教育理論的了解,再配合政策措施,制訂最適合香港學生的模式,與他們同行。
 

 

2020年3月4日及3月5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1. 「港大醫學院調查疑患抑鬱症升至9.1% 梁卓偉:社會出現『精神健康疫症』」。取自眾新聞: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22000/逃犯條例-梁卓偉-抑鬱症-22008/自殺,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2. 「感無助未見出路 青年求助增數倍 輔導機構:低落者勿一起堆疊負面情緒」。取自明報新聞網:https://news.mingpao.com/pns/要聞/article/20190704/s00001/1562177425080/感無助未見出路-青年求助增數倍-輔導機構-低落者勿一起堆疊負面情緒,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3. 「【師生壓力】臨近DSE易有負面情緒 輔導員:現行教制「冇人性」」。取自HK01:https://www.hk01.com/親子/312237/師生壓力-臨近dse易有負面情緒-輔導員-現行教制-冇人性,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4. 「香港學生的整體學習時數及身心健康狀況」。取自立法會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5-overall-study-hours-and-student-well-being-in-hong-kong-20180130-c.pdf,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5. 「https://hkfyg.org.hk/en/2017/08/28/青協公布「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結果-2/」。取自香港青年協會:https://hkfyg.org.hk/en/2017/08/28/青協公布「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結果-2/,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6. Waters, Lea. “A Review of School-Bas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vol. 28, no. 2, 2011, pp. 75–90., doi:10.1375/aedp.28.2.75. Accessed Oct 9, 2019.
  7. Marques, Susana C., et al. “How Much Hope is enough? Levels of Hope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Functio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52, no. 4, 2015, pp. 325–334. Accessed Oct 9, 2019.
  8. Tamir, Maya, and James J. Gross. "Beyond Pleasure and Pai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Designing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UP, 2011. Designing Positive Psychology, Chapter 6,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373585.003.0006. Accessed Oct 9, 2019.
  9. 「【喜樂童行】社交情緒教育塑造健康新一代」。取自親子頭條:https://www.parentingheadline.com/index.php/zh/專欄/洪婉玲-喜樂童行/6469-【喜樂童行】社交情緒教育塑造健康新一代,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10. 「學校沒教的EQ課芯福里來教,明年推廣至小一」。取自翻轉教育: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964,查詢日期:2019年10月9日。
  11. Kristjánsson, Kristján. “Educating Emotions.” Virtuous Emo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Virtuous Emotions, Chapter 9. Accessed Oct 9, 2019.
  12.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A Guide to Systemic Whole School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 http://www.p12.nysed.gov/sss/documents/GuideToSystemicWholeSchoolImplementationFINAL.pdf. Accessed Oct 9, 2019.
  13.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 (SEAL) Programme in Secondary Schools: National Evaluati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81718/DFE-RR049.pdf. Accessed Oct 9, 2019.
  14. C. Sundqvist, C. Björk-Åman & K. Ström (2019) The three-tiered support system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role in Swedish-speaking schools in Finland,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34:5, 601-616, DOI: 10.1080/08856257.2019.1572094
  1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