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性教育系列二:如何學習外地性教育?

撰寫 : 陳宇謙

關鍵字 > 身心健康性教育

MWYO青年辦公室早前撰文分析,香港中學性教育的不足和一成不變,從教育局1997年以來從未更新《學校性教育指引》、性教育課程散布各科、學校不願把時間投放於性教育和老師欠缺教授技巧可見一斑。在提出具體建議之前,筆者先了解外地學習經驗。本文簡單比較香港、台灣、新加坡和英國的性教育課程,觀察到其他地方課程範圍重點各異,因應當地青年需要而擬訂。
 

台灣教學科目集中,取態和課題較開放

 

台灣中小學性教育雖然如香港一樣,將課程散布於不同學科,但教學主要集中於「健康與體育領域」科目。台灣教育部於2018年更新課程,並於《十二年國民基本課程綱要》中列出「健康與體育領域」由小學到高中的性教育學習內容和進度。

 

至於當地中學性教育課程對青年性行為的取態,初中課程提及「青少年性行為之法律規範與明智抉擇」,高中課程提及「健康親密關係經營能力的培養」,可見台灣性教育對青年性行為的態度比較開放和正面,在中學生超過合法性交年齡的前提下,教導學生如何經營牽涉性行為的關係。台灣的教學範圍也比較「前衛」,學校對性別身分和性別多樣性的教學比香港豐富。
 

新加坡規定教學時數,對婚前性行為態度保守

 

新加坡要求中小學推行兩套性教育課程,並規定每年分配若干時數授課。兩套課程包括貫穿小五至高中的Growing Years Programme 及針對中三及中四學生的eTeens Programme。前者涵蓋大部分與性教育有關的課題,包括感情關係、性行為及網上交友,後者則是從愛滋病和其他性傳染疾病的健康風險着手,鼓勵學生拒絕婚前性行為。由此可見,新加坡對青少年性行為的態度比香港明確,但將婚前性行為視為危害健康的不智之舉,較為保守。在新加坡文化宗教多元的背景下,政府容許家長拒絕子女參與學校性教育課堂、講座和工作坊,家長亦可在性教育課旁聽及提供意見。
 

英國獨立成科,性傾向平等教育成熟

 

英國將性教育獨立成科,名為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人際關係及性教育),並於去年9月更新課程指引。此科目與香港性教育指引涵蓋範圍的相近之處就是,兩地皆有與家庭有關的教學內容,包括家庭成員角色及關係、婚姻和家庭概念以及不同家庭結構。

 

可是,英國在性傾向平等教育方面比上述亞洲三地課程都成熟,並非避而不談,或只停留於尊重和接納的層面。根據該指引,學校必須在設計課程時,照顧性小眾學生的需要,將性小眾角度融入課程,例如教授婚姻和感情關係時,涵蓋同性戀關係,而非只用一兩節課,蜻蜓點水地帶過相關議題。同時,英國性教育課程提及有關「平等」的課題,內容包括當地法律保障男女薪酬平等,禁止性別或性傾向歧視等訊息。反觀其餘三地對性別或性傾向平等的概念有所忽略。
 

香港官方指引全面但落後

 

反觀香港,《學校性教育指引》由教育署(現為教育局)編訂,將性教育課程歸納為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爲、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和社會與文化等五個範疇,幫助學生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道德倫理四個層面上了解「性」這一話題。同時,該指引指出每個學習階段的主要學習元素和目標。《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則建議中學生應學習與同性和異性建立友誼關係、抗拒帶有侵犯性的言語和行為、如何與異性建立穩定和親密的關係等與性知識和兩性關係相關的課題。

 

按照這兩份文件,香港的中學性教育課程理論上除了青春期生理知識外,亦應包括如何處理感情關係、尊重不同性取向、家庭成員角色、養育孩子等議題,内容甚至比英國和新加坡等地更全面。因此,《學校性教育指引》並不是全無參考價值。教育局以這份文件作為起點,再添加符合學生需要的新課題和內容,應是可行之策。如學校能認真了解學生對性教育的看法和期望,重視課程內容和教授方法,更是相得益彰。固然,各地社會的性觀念各有不同,而我們不應直接將外地課程套用於香港,但外地課程一直有更新,並作出明確指引,這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2021年4月30日原文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