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提升精神健康素養 培養在職青年助人自助能力

MWYO青年辦公室為了探討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狀況、素養和需要,與合辦機構香港菁英會和黃俊碩立法會議員辦事處,以及支持機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共同進行在職青年精神健康素養研究,訪問了401名18至34歲在職青年,也和11名在職青年、3位非政府機構代表及3位僱主代表(人事部主管)進行深入訪談。研究結果顯示近三成受訪在職青年受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而且人際關係的因素對他們的困擾程度有一定影響,令人關注他們是否具備相應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在面對情緒困擾時又會怎樣處理?本文將闡述其精神健康素養、獲取資訊渠道和求助習慣的研究結果。

 

絕大部分重視精神健康 惟個別範疇有待加強

今次研究參考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下稱研究所)的《國民精神健康素養問卷》,評估受訪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水平,該問卷包括知識、意識(對精神健康的重視程度)和行為(四項情緒技巧)三個部分並有各自的達標標準,而三個部分全達標才可說是整體精神健康素養達標。

 

知識方面,受訪在職青年在11分滿分中,平均取得8.32分,超過五成(51.3%)青年在知識達標(取得9分或以上)。值得留意的是,他們在個別題目的回答正確比率相對較低,反映他們對個別課題如自殺預防和情緒對身心影響的理解相對較弱。此外,接近所有(96.4%)青年在意識部分的平均分在4分滿分中取得3分或以上,即在此部分達標,反映他們普遍十分重視精神健康。至於行為方面,表現最好的是情緒察覺(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其變化及誘因),平均分為2.95分,其次是分散注意力,平均分為2.67分;但只有相對少數能夠掌握人際支持(尋找他人聆聽和陪伴)(平均分為2.45分)和認知重估(反思自己的思想並作出調整)(平均分為2.19分)(見圖1)。雖然不同技巧的水平有異,但絕大部分(90.8%)受訪在職青年掌握最少一項情緒技巧(在4分滿分中取得3分或以上),按研究所的定義,受訪在職青年在行為部分是達標的。

 

 

整體而言,以知識、意識和行為三個層面合計的達標率,則略低於五成(47.8%)在職青年達標。進一步比較受訪者背景與素養的關係,會發現教育水平越高和曾經接觸精神健康資訊的受訪在職青年的達標率相對較高,反映教育有助裝備較佳的素養水平。今次研究發現他們普遍明白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但各方有必要思考如何加強公眾教育,以至在學校課程加強相關元素,令香港青年自小開始,便對不同的精神健康課題有更準確的理解,並學習各種情緒技巧。

 

普遍透過社交媒體接觸資訊 部分期望有更深入知識

受訪在職青年普遍透過社交媒體接觸精神健康資訊,不但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機構的專頁,有更多是從相關專業人士自行開設的專頁了解相關資訊。他們認為這些渠道往往能用淺白易明的方法闡述相關知識,有利向一般在職青年進行推廣。有個別受訪在職青年認為現時在市面上的資訊雖然令他們對不同情緒疾病有一定理解,但未必令他們掌握可以如何幫助自己或身邊受情緒困擾的朋友。受訪青年和非政府機構代表亦期望加強公眾教育,並強調除了在職青年要接觸精神健康資訊外,公司內其他僱員(尤其管理層)也應接觸相關資訊,才能使職場維持良好的溝通氣氛。

 

 

情緒困擾嚴重亦少求助 對僱主提供的服務卻步

整體受訪在職青年中,只有不足三成(28.2%)在過去兩年曾就情緒和精神健康需要求助(包括親友、上司或同事、求助熱線或專業人士等)(見圖2),值得留意的是受嚴重焦慮或抑鬱困擾(抑鬱和焦慮症狀況問卷得分在9分或以上)的,只有略多於兩成半(26.2%)有求助,反為有近五成(49.2%)受中度困擾(6至8分)的曾作出求助。過往有研究認為焦慮或抑鬱可能引起無助感覺,亦會減低社交生活,因此他們會較少求助。各界應留意阻礙青年尋求幫助的因素,同時培養在職青年的情緒技巧,讓他們可以紓緩自己的情緒困擾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幫助。筆者也發現,曾接觸精神健康資訊和精神健康素養較佳的在職青年,求助的比例相對較高,相關資訊令他們更認識自己的需要和求助途徑,相信因此令其更有意願求助。

 

 

研究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沒有求助需要(56.3%)和希望自己解決(51.1%)是受訪在職青年未曾尋求幫助的主要原因。在曾求助的受訪在職青年中,首四項最常用的求助渠道有三項均為身邊的人,包括朋友(74.7%)、家人(32.1%)和上司或同事(28.1%)。至於專業支援,除了專科醫生和輔導員等專業人士有近三成曾使用外,其餘均只有少於一成曾使用,當中曾使用僱主或相關專業機構轉介服務的均絕無僅有。他們指出職場氣氛令其不敢討論情緒相關議題,更擔心被別人知道後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因此他們可能會和相熟的同事傾訴,而不是求助於僱主提供的輔導服務。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只有情況十分嚴重的人士,才需要使用求助熱線甚至專業人士輔導,一般情況多數向朋友傾訴。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大部分表示樂意幫助有困擾的家人或朋友,但不少坦言不知道如何幫助。由此可見,有必要協助在職青年增加情緒方面的自助和助人能力。

 

期望不同專業加強協調 提供更全面支援

曾使用精神健康服務的受訪在職青年分享,現時不同機構提供的服務分散且缺乏協調,沒有妥善的個人紀錄系統讓不同專業人士(如醫管局的醫生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社工)了解他們的狀況。現在他們須要自行向不同機構求助,並不斷複述個人經歷所造成困擾,實在是痛苦的過程。此外,公營服務輪候時間較長且每次診症時間甚短,未能充分關注其情況。部分青年因為公營服務未能完全滿足其需要,轉為向私營市場求助,但額外開支也增加其壓力。他們期望各服務機構加強溝通協調,並更主動關心他們的情緒需要。

 

綜合而言,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水平不容忽視。因為良好的素養水平有助他們了解和紓緩自己的情緒,並意識到在有需要時可尋求協助。另一方面,面對困擾時他們普遍傾向先找朋友傾訴,因此也應為他們裝備互助能力。筆者期望社會各界可從不同角度入手,支援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並構建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

 

 

2024年11月28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