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生死教育:培養青少年面對生命挑戰的韌性

撰寫 : 鄧若山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香港青少年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的成長歷程充滿壓力,常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等負面標籤。這些經歷日積月累,有時甚至導致悲劇性結果。曾有關注生死教育的組織代表指出,青少年越理解死亡,越能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壓力。不幸的是,由於死亡在傳統社會中是禁忌,家庭和學校往往迴避,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年輕人,免卻他們因談論死亡而引起自殺念頭。然而,提供適當的生死教育可以帶來諸多好處,例如緩解對死亡的負面情緒、建立正面態度、適應不同人生階段、賦予生命意義等。相反,缺乏生死教育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甚至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向青少年推行生死教育?

 

澳洲 Mackillop Seasons在各地推行失去及哀傷心理教育

筆者在7月期間到訪澳洲的Mackillop Seasons(前稱為Good Grief),該機構自1998年起向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具實證研究的失去及哀傷心理教育Seasons of Growth。這計劃分別在澳洲、紐西蘭、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和威爾斯為超過四十萬人服務。同時,通過持續向教師、社會工作者、輔導員、醫療前線人員等推出訓練課程,裁培更多人士可以就着失去、轉變及哀傷回應年青人需要。就澳洲的社會與天災情況,Mackillop Seasons更為以下群體不同需要,建立以Seasons of Growth為本的新計劃,分別是:家長/照顧者(Seasons of Growth Parents)、受天災及災難影響的兒童(Stormbirds/ Disaster Recovery)、受自殺及其他失去事件而受影響的學校群體(Seasons of Life)、成年人(Seasons for Growth Adult)及澳洲原住民(Seasons for Healing)。

 

加強技能和支援網絡,讓受眾能面對失去

自殺是 15至24 歲澳洲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2022年,平均每三位青年離世便有一人是死於自殺,自殺率分別為6.9(15至17歲)及13.6(18至24歲)(每十萬人口計算),總自殺人數為368人。Mackillop Seasons自2022年起獲澳洲衛生和老年護理部三年的撥款,向受自殺及其他失去事件影響的學校群體提供實證為本的失去及哀傷心理教育計劃 – Seasons of Life。計劃由國家諮詢小組監督,並由新英格蘭大學的 Myfanwy Maple教授和 Sarah Wayland 副教授進行評估。

 

Mackillop Seasons所提倡及執行的失去和哀傷心理教育,與平常所談及的生命教育有稍微的分別,其所針對的不只是談論生命中生老病死的週期,而更關注失去過程中經歷的悲傷。通過認識情緒的不同面向和提升情緒素養,培養受眾在應對處境方面的解難、決策及設立目標的技能,認識及建立周邊的支援網絡,從而建立受眾的自信及自尊。談及失去和哀傷,容讓受眾現時及將來面對一連串的失去:朋友來去、父母離異、喪親,以及父母監禁與移民的境況。

 

支援教師的培訓與資源,讓他們成為學生的同伴

Mackillop Seasons 更為教師提供全面的培訓和資源,幫助他們在學校有效地支持學生面對失去和離別。這些培訓包括:

 

  1. 專業學習課程和框架:Mackillop Seasons 提供專業學習課程,內容涉及轉變、失去和悲傷,以及應對年輕人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這些課程可以線上或面授,並可根據學校專業人員的需求制訂。
  2. 持續專業發展:持續協助教師及前線人員的專業發展,讓其成為學生的同伴(Companions),並為受訓者建立實踐社群,與其他受訓者可以互相交流經驗及支持,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Mackillop Seasons並會定期開辦進修課程,讓受訓者可以溫故知新。
  3. 資源與指導: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指導,幫助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失去和哀傷心理教育。這些資源包括教學指南、互動活動設計、情緒管理工具等,幫助教師更專業地支援學生。
  4. 社區支援:Mackillop Seasons還提供家長/照顧者和社區課程,幫助學校建立更廣泛的支援網絡,確保學生在校內外都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提升社區對青年因失去及離別的不安之意識及支持。

 

支援學校的整體策略和針對性指引

Mackillop Seasons 的支援不僅限於教師及前線工作者,還包括提升整體學校應對策略,確保學校能夠於不同處境中回應學生的需求。這些策略包括:

  1. 全校參與:Mackillop Seasons 與學校合作,實施全校參與模式,讓所有學生都能受益於失去和哀傷心理教育。這包括協助學校建立相關應對危機政策和整體策略,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支持。
  2. 針對性支援:根據學校的具體需求制訂針對性指引,當中包括設計和實施校本課程和活動,給予指導和諮詢服務,幫助學校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亦保障學校能夠就着學生程度和狀況有效回應需要。Mackillop Seasons也有轉介服務,務求學生在更嚴峻的情況下獲轉介至校外專業團隊跟進及援助,長遠協助學生面對悲慟期。

 

香港生死教育的現況與展望

香港的生死教育正處於起步階段,與世界多個地方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案例的增加,凸顯了推動生死教育的迫切性。根據MWYO青年辦公室與香港生死學協會合作進行的研究,我們看到本地中學生對生死議題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生命意義和死亡態度的看法普遍傾向正面,但兩者均存在兩極情況,即部分學生可能會非常負面。值得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自評與其生命意義和部分死亡態度呈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這表明推動生死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死,還對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借鑑國際經驗,推動香港生死教育

參考Mackillop Seasons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香港的生死教育可以朝以下方向發展:

  1. 全面的課程框架:制訂涵蓋失去、轉變和悲傷等主題的專業學習課程,並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
  2. 教師培訓與持續支持: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使他們成為學生的同伴,並建立實踐社群,促進經驗交流和持續學習。
  3. 資源開發與共享:開發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指南、互動活動設計和情緒管理工具等,幫助教師更有效地實施生死教育。
  4. 全校參與模式:鼓勵學校採取全校參與的方式,將生死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和日常教學中,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受益。
  5. 社區支持網絡:擴大支持範圍,包括家長、照顧者和社區在內,建立更廣泛的支援網絡,提高社會對青少年面對失去和離別時需求的認識。

 

面對近年青少年更嚴峻的自殺問題,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各持份者必須共同努力,為此MWYO建議:

  1. 教育局應修訂現有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將「生命教育」擴展為更全面的「生死教育」,並提供相應的教學指引。
  2. 學校應積極探索將生死教育融入各學科的可能性,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 政府應增加對生死教育的資助,支持相關研究和教育活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4. 社會各界應打破談論死亡的禁忌,創造更開放的對話空間,讓青少年能夠坦率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推動生死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工作,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借鑑國際經驗,結合香港本地實際情況,我們相信可以逐步建立一個更全面、更有效的生死教育體系。這不僅能幫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態度,還能加強他們面對失去和悲傷的能力,從而提升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個人成長,也將為香港社會培養更具韌性和同理心的下一代。

 

生死教育不僅關乎個人成長,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通過系統化、全面的生死教育,我們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增強他們面對挑戰的能力,最終為香港的未來培養更健康、更有韌性的一代。讓我們攜手努力,為香港的青少年創造一個更理解生命、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成長環境。

 

 

2024年9月30日原文刊於《香港01》-MWYO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