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鼓勵青年按需進修 創造多元就業環境

MWYO青年辦公室就青年理想工作展開調查研究後發現,縱使每人心目中的理想定義各有不同,但506位接受電話訪問的18至34歲在職青年相對重視「快樂」和「金錢」過於「前景」。為實現理想的工作或生活,有接近半數認為進修或培訓是有效的方法。這或反映在當今世代,不少年輕人都意識到僅靠以往學院或工作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難再「一本通書走到老」,自己必須與時並進才能更上一層樓。

 

再者,本地僱主和學生普遍較重視學術性的資歷背景,職專課程常被學生視為次一等的升學出路。這可能導致中學畢業生升學時,因擔憂學歷的認受性而選擇與自身興趣和能力、職涯規劃不甚相符的學位課程,從而失去了接觸更符合自身發展的機會。為協助青年實現理想工作,筆者認為有必要擴闊青年的出路和就業選擇。具體而言,我們有以下建議:

 

政府建立一站式平台 公布職專課程分數表和追蹤畢業生的工作狀況

筆者建議教育局為應對社會對職專課程信心不足的問題,應參考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建立「大學分數表」的措施,提供一站式的官方平台,透過「職專課程分數表」以收集並發放各職專課程的入讀條件、學費、畢業後的平均收入等關鍵資訊。現時,相關資訊雖然能從不同院校的網頁、民間團體獲得,但官方的認證及公開透明的數據,有助進一步加強青年乃至家長報讀的信心。據一些學術研究顯示,官方網站上提供該院校畢業生的入息中位數上升時,該等學科的申請入學人數也會相應增加。

 

更進一步,是次研究發現青年除了重視收入,亦關注工作的晉升和培訓機會。因此,網站應涵蓋從不同課程修畢後的職業階梯,展示其前景與出路;另一方面,有見青年同時注重工作的意義及期待達致工作與生活平衡,當局可考慮追蹤在不同行業工作的畢業生對現時工作較為主觀的看法,例如以0至5分衡量他們對「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對社會的貢獻」等條件的滿意度,從而反映其吸引力。最後,政府應積極向各院校、升學機構以及學生和家長廣泛宣傳該平台,確保有關院校能夠統一上傳所需數據,提升平台的觸及率。筆者期望繼而引導中學畢業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道路,讓職專課程更能配合年青人的事業發展。

 

此外,筆者樂見近年政府積極宣傳有關進修和培訓的資訊,並進一步放寬「持續進修基金」(下稱「基金」)的申請上限,為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資助。適當的進修一方面可讓青年獲取晉升階梯,他們更可藉此轉換至職涯前景更清晰的行業。具體而言,當局應針對不同背景在職青年的需要擴展和優化「基金」。

 

助力社經背景較弱青年進修有利職涯發展的課程

筆者早前撰文提到,社經背景較弱的青年群體,正從事的工作很可能沒有明確的晉升階梯和前景,同時可能因為當前工作收入有限,即使是有意進修亦難以承擔相關費用。考慮到現時本地青年接受過專上教育者(包括副學位、文憑等)接近七成,當中不少是畢業於一般課程,如社會科學、工商管理、人文學科等,政府可鼓勵他們再考慮選擇一條更具前景的事業發展,通過資助激勵其報讀晉升階梯更為明確的職專課程

 

具體而言,就這批已完成副學位或文憑的年輕人,因他們已在過往的專上課程中修讀過一些通用的基礎課程(如語文、資訊科技等),有關院校應考慮豁免其在進修新學位時重覆修讀該部分,從而讓他們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技能和牌照。在資助鼓勵方面,青年再進修會減少他們累積工作經驗的機會,因此有必要提供適當的經濟補償,以降低他們進修的機會成本,例如以全職修讀該等職專課程的青年可獲每月5,000元的助學金。同時可參考現時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的模式,由政府和業界共同承擔相關經費;亦可參考建造業議會的培訓計劃,如他們已獲課程相關行業的公司聘請,考慮以「先聘用、後培訓」的原則,每月發放定額津貼(如每月最高10,000元),這將有助於消除有志於進修但受資源限制的青年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更順利地過渡至新的職業發展軌道。

 

提高青年進修有利香港社會發展、個人職涯課程之資助金額

現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透過「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資助有意修讀有利香港發展的優先範疇相關(如STEM、創意產業、新興研究等)的本地學生,但其受惠名額(每年1,000名)對比起報讀人數覆蓋面仍顯狹窄,並只限於八大資助院校所開辦的修讀式碩士學位(Taught Master Degree)。

為助在職青年有更全面的晉升階梯,推動本地高增值產業人才發展,筆者建議「基金」與教資會共同認證有利香港社會、個人職涯發展的碩士課程(包括私立大專或大學提供的課程),並向所有有意修讀的在職青年提供半額學費資助。為確保資源最終能反饋香港社會,獲資助修讀職專課程以及修讀式碩士學位的青年須在畢業後於香港境內至少工作兩年

最後,有見部分青年會因為行業性質及個人喜好傾向以非全職就業,例如是次研究中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年輕人,超過一半只有兼職或自僱工作。我們建議當局選定和認證有關行業,透過津貼鼓勵公司積極聘用斜槓青年,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元的就業環境。

 

成立「斜青年人才庫」促進青年多元就業

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青年明顯傾向以兼職或自僱就業,而其職位很可能與文化及創意產業有關,如廣告、設計、藝術等,工作性質符合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發展成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當局可參考「科技公司研究人才庫」政策成立「斜青年人才庫」(下稱「人才庫」)認證與創意、文化產業有關,且有實體經營和盈利的公司,並放寬資助對象的就業模式包括以兼職受聘的斜青年。具體來説,當局透過「人才庫」資助合資格的公司積極聘用上限為34歲的斜槓青年,以精準扶助傾向新式就業的青年群組,例如為每週工時約20小時者按月提供最高10,000元的薪酬津貼。每位獲資助的青年在同一時間只限獲取一份兼職工作的薪酬津貼,聘用期最長為24個月。在實行的過程,為防止僱主為了取得津貼故意將現有全職職員轉成兼職受聘,現有員工不得在同一間公司參與「人才庫」計劃,當局亦應定期作出適當的監管和審查。

 

總的來説,筆者相信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更新和調整,當局能夠為不同需求的青年群體提供更多進修機會及創造更多元的就業環境,助力年輕人實現職業生涯的跨越式發展,減低在生涯規劃之中的迷惘,最終為香港未來的勞動市場培養合適的人才和注入活力。

 

2024年6月11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