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青年支持環保,但須兼顧民生

撰寫 : 陳宇謙

關鍵字 > 香港未來

近年政府積極關注環保議題,並在這方面推出不少相關政策。單在今年,當局便先後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和《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第一階段管制(塑膠禁令)兩項政策,並在坊間引起不少討論。而在MWYO青年辦公室最新出版的《青年備註》中,於4月9日至5月7日期間以深度訪談形式訪問了20位青年,其中有了解他們對這些政策的想法。受訪的年輕人對這些環保政策甚為關注,對於政府落力推動環保,他們普遍支持,但在執行細節上,他們亦關心新措施會否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在環保與便利之間,他們希望當局能夠中間落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盡量避免為市民帶來額外負擔。

 

走塑雖好,但須確保有足夠替代品

香港於今年4月22日正式開展塑膠禁令的第一階段管制,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即棄膠餐具、膠飲管等用品,並禁止商店銷售或提供棉花棒和雨傘袋等塑膠製品。對於這項禁令,不少青年均表示支持,並認為措施實施初期縱然會為市民帶來不便,但相信坊間很快便能適應。筆者接觸到的年輕人中便有一些表示自己在禁令生效後養成了自備環保餐具的習慣,因此不會太受影響。當然,亦有青年擔心香港的環保風氣未算盛行,自備餐具只會令市民覺得麻煩,因而建議社會各界積極推動可重用餐具租借服務。

 

自備餐具對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一族來説也許相對容易,但對工作地點或許缺乏洗滌設施的前綫員工來説,此模式卻未必可行,非塑膠餐具的實用性因而成為不少青年的關注重點。塑膠禁令推出初期,不少媒體均聚焦報道木與紙的餐具質量未如理想,令大眾對這類替代品有所疑慮。平心而論,現時市面上的非塑膠餐具能應付大部分日常飲食需要,但在某些情況下的確不如塑膠餐具。為此,不少青年希望當局避免「一刀切」全面禁止所有塑膠餐具,而是按情況允許餐廳繼續提供一些目前尚未有理想替代品的塑膠產品(如吸管),以減少政策對市民的影響。此外,他們亦盼望政府能就非塑膠餐具提供更多資訊,如透過環保署現有的綠色餐具平台更詳細地列出各類綠色餐具的特點,幫助餐廳及食客選擇適合其需要的餐具。

 

先行先試有好處,回收配套與教育缺一不可

政府為了解垃圾徵費對市民的影響,今年四月在14個指定處所推行「先行先試」計劃。縱然計劃結果不如預期,而垃圾徵費亦因此無限期押後,但試行計劃無疑展露了本屆政府務實和願意聆聽民意的一面。事實上,不少青年覺得坊間對垃圾徵費的討論流於紙上談兵,缺乏實際經驗的支持,所以認為透過「先行先試」計劃方能讓各政府部門明白垃圾徵費實際推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從而調整執行的細節。

 

不過,相比垃圾徵費的推行時間和細節,青年更關注的是政府有否足夠的配套推動源頭減廢。與内地、台灣和日本等鄰近地區相比,香港在環保方面的教育略有不足,坊間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亦相對有限,令市民即使有心支持回收,亦不知從何開始。在宣布押後垃圾徵費後,當局表示未來一年將會增加綠在區區收集點和廚餘回收點,這些措施無疑能令環保變得更方便,但硬件以外,政府亦須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知道甚麽物品可以回收。若缺乏適當的環保教育,即使日後當局能夠落實垃圾徵費,恐怕也只會令違規傾倒廢物的個案有所上升,造成更大的衞生隱患。

 

教育為先,無須急於立法

無論是垃圾徵費還是塑膠禁令,青年均同意其立法原意與必要性,不過卻擔心措施實施起來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為免對市民帶來太大影響,他們更傾向當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行環保政策,逐少逐少地改變港人的生活習慣,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日常。他們雖然覺得兩項政策對香港有益,不過他們亦清楚「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所以會強調妥協,如讓餐廳按情況繼續提供塑膠餐具,或透過「先行先試」計劃讓市民了解垃圾徵費的細節和益處。由此可見,年輕人即便重視環保議題,但他們明白這並非最逼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樂見政府在短期内先以提升社會的環保意識為重點,待日後條件成熟時才推行各種與環保相關的禁令和法規。而有關部門暫緩垃圾徵費和為塑膠禁令設立六個月緩衝期的做法,正正就是青年渴望見到的中間落墨。

 

2024年5月31日原文刊於《香港01》-MWYO專欄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