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變幻中的雙城 星洲青年政策堪借鏡

撰寫 : 葉維昌

坊間輿論近年經常將新加坡及香港兩地互相比較,有人認為兩個城市各自的獨特優勢仍在,亦有人擔憂新加坡不斷接收由香港撤出的資金及人才,本港競爭力遭削弱。

 

筆者與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的一眾年輕人,七月中到了新加坡交流,期間走訪了多個不同組織,嘗試了解當地的青年、房屋、公民參與等多方面政策。究竟新加坡青年在學業與工作上面對甚麼難題?當地政府如何提倡青年公民參與,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疫後復常,但全球通脹升溫,時局變幻兩地人民又該如何自處?

 

新一代的精神情緒問題備受關注

短短四天的行程,我們拜訪了政府部門及民間組織。首站到了一間慈善信託機構 Majurity Trust,他們會就各項社會議題進行研究,亦有不同的眾籌項目,再與捐款人及協作機構緊密聯繫,務求幫助社會上弱小的一群。

 

該機構其中一個關注點,是當地兒童及青少年越來越嚴重的抑鬱問題,他們分享了不少令人驚訝的數字。其後筆者翻查資料,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於4月發表的統計,每三名新加坡青年中便有一人疑有精神健康症狀;而新加坡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公布2022年10至29歲年輕人的自殺數字是125宗,創2000年以來的新高。

 

當地社會亦往往忽略14歲或以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需要,針對此問題,Majurity Trust聯繫了不同單位,最終成功設立100萬新加坡元的藍星基金(BlueStar* Fund),支援非牟利機構以創新意念舉辦活動,加強朋輩間的精神健康支援,讓青年成為同伴支持者(peer supporters)。內容包括教導他們有關心理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能夠識別有需要的朋友,並提供所需資訊。香港學童的自殺問題近年亦引起不少關注,數字顯示在2021年15歲以下的自殺率上升至歷史新高的每十萬人中有1.7人,如何攜手與社會上的有心人,一起與有需要的家庭前行,或是新港兩地都要深思的問題。

 

讓青年參與設計鬧市中地帶 培養創意及關心社區

此外,我們亦拜訪了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National Youth Council)(下稱理事會),該理事會坐落於烏節路一棟紅磚屋內,在鬧市中特別顯眼,成員還特地向我們介紹紅磚屋附近整個索美塞地帶(Somerset Belt),筆者對此印象特別深刻。

 

2019年,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開展「新加坡青年行動計劃」,其中一個方向便是改造烏節路的定位。有到過新加坡旅遊的讀者也知道,烏節路一向主打消閒娛樂,但當局就希望將其中的索美塞地區,打造成一個青年地帶。最特別之處,就是新加坡全國的青少年也可以共同參與整個改造過程,提出如何營造屬於青少年社區空間的建議,當局採納青年建議後,再訂出最終改造方案。現時區內除了有滑板場、表演公園外,焦點之一便是SCAPE創意社區中心,整個中心的運作與商場無異,有心創業的青年可以低廉的租金租鋪創業,小試牛刀。當局相信,整個參與計劃可讓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並有一個空間讓青年發揮所長共建社區,同時亦可啟發他們的創意。

 

香港青年對地區事務的熱忱很強烈,然而不論在體制內和外,可供青年參與的管道有限。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去年底發表的《青年發展藍圖》中,也積極開拓更多青年地區參與的模式。MWYO近年積極提倡「參與式預算」的概念,由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參與討論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用途,過程間彼此聆聽、理解,最終以投票或民意調查方式決定自己的社區發展。

 

我們亦向理事會介紹MWYO在彩福邨及葵青區的試行計劃,分享實際操作中的困難與經驗,並鼓勵當局也可嘗試下放部分公共財政的決定權給市民,而對方亦同意這樣的參與模式,有助公民特別是青年關心社區,增強對社會的歸屬感。  

 

人民協會 --- 政府與人民間的橋樑

行程第二天,我們兵分兩路,拜訪了兩個由新加坡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所營運的社區中心。他們的部分資助來自政府,宗旨是促進種族和諧及提升社會凝聚力。

 

這些社區中心跟香港的社區中心無論在設計還是活動方面也相類似,既有不同的康體設施供市民租用,亦有各項興趣班讓大眾參與。當中最大的分別,是當地社區中心聯繫區內居民的能力,這方面絕對值得香港仿效。疫情期間,義工除了定期家訪組屋區內的居民,了解他們的需要,更成功透過電子應用程式去連繫居民、發放資訊,成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樑。

 

針對長者不諳科技的難題,社區中心在疫情之後,更加開班組織年輕人教授長者運用智能電話,而長者反過來會教授年輕人快將消失的方言,讓長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有助推動跨代共融;此外,中心設有廚房讓各族裔的居民一起烹調家鄉美食,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交流方式,值得香港借鑑。

 

組屋政策不利單身人士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一直讓香港人趨之若鶩,筆者跟一眾同事參加了組屋導賞團,認識了不同年代落成的組屋,最有趣的是發現不少屋苑內也會有一個敞大的有蓋廣場,除了平時作康體用途,更會有居民在廣場內舉行婚禮或葬禮,「紅白二事」原來就在咫尺之間。

 

導賞員特別指出,資助房屋在世界各地主要是讓低收入人士有安身之所,但在新加坡,有超過八成公民也是住在組屋的,性質截然不同。組屋以低於市價出售,加上買家可用公積金供樓,當地青年的買樓壓力大大減低。不過組屋申請以家庭為單位,單身者則要最少35歲後才能購買。而近年受到疫情影響,組屋的建屋速度減慢,影響申請人的上樓時間,加上房價急升,小市民供樓負擔亦有所加重。針對單身低薪人士,新加坡住房和發展委員會於月前公布單身房間出租計劃,房間面積略少於100呎,浴室和廚房都是共用空間,不過能否吸引單身者入住,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在新加坡的香港青年:「新加坡唔會出到姜濤囉!」

行程當中,我們也有機會跟一些近年到了新加坡生活的香港年輕人交流,話題也離不開兩地較勁、人才爭奪等等。談到在新加坡生活,他們也不約而同提到,最初難以適應當地炎熱的天氣,有時候也會掛念香港四季分明的氣候。但是他們也承認,新加坡的生活與居住空間較為寬敞,這是在香港千金難買的。無可否認,當說到娛樂消閒的一環,新加坡卻較沉悶,其中一位青年更說:「新加坡唔會出到姜濤囉!」香港的確比較多姿多彩,這是獅城較為失色之處。

 

談到兩地的競爭,這些青年都認為,香港是世界通往中國的大門;而新加坡則是世界認識東盟國家的窗口,各自的獨特優勢仍在。不過他們也觀察到,近年身邊有不少新加坡年輕人,也選擇到歐美地區闖一闖,似乎新港兩地要留住人才、幫助青年向上流也絕不容易。 

 

近期有不少分析指出,面對中美競爭趨向白熱化,世界動盪不安,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很容易受牽連。資金就有可能會離開香港,轉移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投資。但在這趟旅程中,每當筆者跟當地人談到新港兩地關係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自傲,反而強調兩地皆有獨特之處,應保持互相競爭及合作,才能讓兩地更強大。至於如何將新加坡一些優勢,化成可行建議,並落實在港推行,MWYO的同事將續篇再談。

 

2023年8月18日原文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