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成就更多青年人才

香港政府已於2023年3月1日公布恆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稱「計劃」)的相關細節,包括月薪維持不低於18,000元(港元,下同),企業可就每名受聘畢業生向勞工處申領每月10,000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其中有四項重點調整:1)津貼名額縮減至1,000個;2)不劃分創科職位;3)不包括根據不同入境計劃申請在港工作的海外及內地人才,以及根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留港或回港就業的非本地畢業生;4)容許機構派駐受聘畢業生到香港或大灣區以外的內地省市工作,為期最多六個月。筆者對「計劃」的調整重點大致同意。

 

MWYO青年辦公室為探討「計劃」的成效,採用追蹤性研究的方法,在「計劃」的初期(第一階段)、中期(第二階段)及後期(第三階段)進行了僱主與僱員的問卷調查及僱主深入訪談。此研究與香港總商會合作,透過他們協助將問卷發放給有參加「計劃」的會員機構,並由機構轉發給在「計劃」下受聘的僱員;而深入訪談的僱主亦由香港總商會負責聯絡及安排。至今我們已完成了第三階段的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顯示「計劃」整體成功,大部分僱員能認識大灣區內地城市、了解自身優勢,以及幫助他們就業發展,並有逾一半不會留任的僱員,其未來尋找工作的地區都涉及內地城市。僱主普遍都滿意僱員的表現,也看見他們的進步,且樂意續聘,而絕大部分提供的薪金均超過18,000元。於第一階段報告中,筆者曾建議政府延續「計劃」、檢討創科職位的配額,以及將參與僱員限於香港永久性居民。為延續和加強試行「計劃」的成果,筆者將會進一步提出完善「計劃」的建議。

 

持續完善「計劃」 擴充大灣區人才

 

為吸引更多具質素的青年參加,現「計劃」應升級為「大灣區人才庫計劃」,並訂下一個較高層次的政策目標。而薪金補貼額度應考慮提高,增加其吸引力。香港企業對熟悉大灣區商業環境的青年人才的需求,未來一定是與日俱增,故此參與「計劃」的僱員就算決定回港發展,香港企業一定會提供很多與大灣區相關的寶貴工作機會。筆者認為「大灣區人才庫計劃」可參考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研究人才庫」計劃,按學歷提供不同資助,例如學士畢業生僱員的標準薪金訂為20,000元,碩士為23,000元;即政府須津貼前者12,000元,後者15,000元,而僱主與現時一樣只須給予8,000元。在香港現時全面「搶人才」的環境下,這略為調升的薪金水平,估計能吸納更多的優秀畢業生參與。

 

此外,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香港青年,可能更適合或有興趣參與這「計劃」。筆者建議由現時三年內畢業的學士學位或以上的申請資格,擴大至五年內畢業。這可讓更多有興趣的青年參與「計劃」,增加合資格青年的數量,亦有助僱主聘請到合適的人才。

 

擴大津貼僱主的範圍

 

現「計劃」的受惠僱主只包括在香港及大灣區均有業務的企業,政府可考慮放寬予和內地有聯營方式合作(或大灣區有緊密業務關係企業,例如主要供應商)的香港企業參加,這些公司可提供寶貴的大灣區工作經驗給青年,且它們大多為中小企,能安排僱員在當地處理工作,有助更多中小企在大灣區發展,讓更多不同背景的青年也可獲得聘用。

 

僱主亦反映了一些「計劃」上不便的地方。有僱主認為連續18個月在內地工作的規限對工作的實際安排引起不便,雖然恆常化「計劃」容許機構派駐僱員到香港或大灣區以外的內地省市工作最多六個月,但「計劃」仍可增加彈性,使之能發揮更大效能。筆者建議在職期可分為18個月或24個月,僱主可因職位需要而作出申請。為避免可能被濫用,勞工處有最後決定權和監督責任。

 

另外,不少中小企僱主反映「計劃」涉及多方面的行政和額外支出,政府可就中小企聘任每名僱員提供額外每年50,000元資助。這項中小企僱主額外資助的精神是一項「致謝」性質(a token of appreciation),並不能完全補償僱主的額外支出。如有僱主不需要這項資助,則不用提出申請。

 

提供更多支援服務和渠道

 

現時不同機構,例如各內地城市政府部門、工聯會在大灣區內的辦事處等一直為「計劃」下僱員提供不同協助。2022年9月廣東省當局亦推出了「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邀請在內地有經驗的港人作為導師,指導初到內地發展的港澳青年。事實上,部分受訪僱主曾反映在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援給僱員有一定困難。政府應參考上述機構的經驗,考慮正式委託適當機構,為僱員提供內地職場內外的支援,協助他們儘快適應內地工作和生活。

 

除此之外,政府可成立「工作專案小組」與僱主及僱員作聯繫和交流,這可由政府相關官員、僱主及僱員組成,定期透過會議互相了解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筆者期望勞工處最近成立的「大灣區青年就業科」,可多與僱主溝通,發揮「工作專案小組」的功能。政府亦可組織成立群組以發放訊息和了解僱員的情況,僱員在群組內也可發揮互相守望的精神。政府也須與內地政府加強溝通,共同向僱主及僱員發放有關內地有用及最新資訊。其他支援,如網頁增加更多一系列常見問題(FAQ)、舉辦更多大學講座及工作坊等,也會有幫助。

 

「計劃」對香港青年了解大灣區機遇和在當地的事業發展均絕對有好處,且僱主也可從中吸納更多年輕人才,助其發展大灣區業務。政府擁有試行「計劃」的經驗,可把成功的案例廣傳開去,邀請完成試行「計劃」的青年述說個人故事,吸引更多青年和企業參與。在恆常化「計劃」開展後,政府也應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成效評估,持續改善「計劃」,並創造更多好故事。筆者期待越來越多青年和企業藉着「計劃」,去開拓大灣區美好的未來。

 

2023年5月13日原文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