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與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和家人結伴同行

撰寫 : 黎卓然

MWYO青年辦公室為了解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對其種族身份的看法和相關發展情況,於今年7至9月期間進行了研究,共收到144位12至17歲的少數族裔中學生的問卷回覆,並透過25個深入訪談,發現較多受訪者從未或只進行過低程度的種族身份探索,而絕大多數對其種族身份感到負面,這或與他們自小在家庭或社會感受到負面的觀念,並與社會互動時有不快的經歷有關。他們在無法選擇或改變的情況下,只能無奈地接受其種族身份,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反觀,我們發現會探索且確定種族身份的少數族裔香港青年會有較好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校園生活、事業計劃,以及自我評價;而對個人種族身份感到正面的青年,更會特別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顯而易見,社會如能助他們探索種族身份,並使其對個人種族身份有正面的感覺,的確能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華裔學生與少數族裔學生結伴同行

 

少數族裔香港青年不去探索種族身份,與其家人未能融入主流社會有關,加上如青年本身性格內向,又不諳中文,更會令他們自我孤立起來,減少學習中文及參與活動的機會,間接影響未來的升學與就業。在對種族身份感到迷惘下,如遇上負面標籤和經歷,更會令青年產生自我污名(self-stigma),影響自信心和自我評價,造成惡性循環。

 

政府應協助該類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勇於探索,融入主流生活方面,筆者建議推動本地伙伴計劃,讓與少數族裔學生同齡或稍大的華裔學生,成為前者的伙伴(例如由專上院校華裔學生夥拍少數族裔高中學生);華裔伙伴可透過任何方式,幫助他們結識新的華裔朋友和結伴參與各種活動。伙伴亦可適時提供協助,例如幫忙翻譯中文、解釋華裔文化與行為、多加鼓勵等。民政事務總署可鼓勵學校或非政府組織參與,然後由它們作出招募,並適時跟進和支援。比例上每組可由兩個華裔伙伴夥拍兩至四個少數族裔學生,為期約一年,視情況而定。最終目的是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可大膽步進華人社區去開展探索種族身份,加強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至於投身華人職場方面,筆者建議政府可參照現時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做法,一名華裔青年配對一名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共同到機構實習。為方便學校和非政府組織找到適合的機構,勞工處的「多元種族就業計劃」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下稱民青局)可協助鼓勵更多機構簽署《種族多元共融僱主約章》,並根據已簽署約章的機構名單,主動了解它們提供實習機會的意願。勞工處和民青局亦須提供資助給籌備團體與實習機構(特別是中小企和非政府組織),令津貼水平可照顧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家庭需要,也可讓它們有更多資源籌備具質素的實習,另須額外資助以提供學習中文的培訓。希望藉此支援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從職場中探索種族身份,了解自我,尋找方法融入華人職場。

 

加強與少數族裔家庭同行

 

家長如自我孤立,也會影響其子女探索種族身份,無法有效融入社區。現時民政事務總署已委託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為少數族裔香港人士提供服務,安排背景和經驗相似的過來人擔任大使主動接觸家庭,介紹政府服務,並在有需要時轉介到有關政府部門跟進。此外,一些非政府組織也會定期探訪他們,提供情緒支援和派發需用的物資。這些探訪活動均能令他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也知道尋求援助的方法。但如要調整其固有觀念,令他們開放自己去探索社區,則不是靠簡單的探訪、轉介和派發物資可解決,當中需要更多資源、服務及人手才可做到。

 

筆者建議政府宜提供更多資助給受委託機構及有少數族裔家庭探訪服務的非政府組織,讓它們可更有系統地組織探訪員計劃。此計劃亦須增設種族身份認同相關的支援項目,擴展服務範圍,讓更多家庭受惠。受委託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可邀請華裔及少數族裔香港人士擔任探訪員,二人一組去作家訪,互相照應。探訪員除了作出關顧,也可陪同他們探索不同社區、使用公共支援服務、參與社區活動、教授中文及本地文化、結識更多華裔朋友等。在過程中,受委託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可藉此收集數據,並建立一個大數據資料庫,以供政府及其他機構設計更能吸引他們,令他們更投入的社區服務。

 

在這建議下,更多的資源和適當的探訪員至為重要。專上院校學生是具潛質的人力資源,另外,如需安排華裔家長支援,則可鼓勵學校的家長義工參與,也可透過義務工作發展局招募。非政府組織也可與「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專才義工網」下的友伴服務、社區及文化服務合作,以招募更多探訪員。義務工作發展局有多年培訓義工的相關經驗,非政府組織可與之合作,並定期由專人跟進不同個案的進度。最終希望少數族裔家長有更多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及能力,並鼓勵其子女也能開放自己融入社區。

 

最近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及設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下稱關愛隊),把全港18區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成為小區的關愛隊,包括青年和少數族裔,探訪有需要人士,其出發點與筆者建議的探訪及陪伴相似。但筆者期望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少數族裔香港人士不止於探訪關顧,更需行多一步,陪伴他們一起去體驗,一起去使用社會服務,鼓勵他們跳出自我孤立的框框,勇敢踏出第一步。願意陪伴的華人,有機會是他們人生第一個華裔朋友。而華裔朋友背後有更偉大的任務,就是承擔一項生命轉化工程,令他們從隔離與負面的狀態,轉為投入與正面的狀態。筆者期望更多少數族裔香港青年以自己的種族身份為傲,積極追尋理想,以香港為家,全力作出貢獻。

 

 

2022年11月26日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