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從學生需要出發 提高性教育質素

撰寫 : 陳朗軒

關鍵字 > 青年教育性教育

如果性教育的課程設計能從學生的期望和需要出發,對於他們的得益會否增加?為探討這個問題,MWYO青年辦公室於2021年初在12所中學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性教育的看法和期望,並於同年12月發表研究報告。其後,我們與本地性教育機構糖不甩合作,在部分受訪中學推行「度身訂造」的性教育活動,發現性教育須符合學生的期望及需要,這不但可促使他們更投入課堂和積極參與,也能讓他們獲得日常實用的資訊,解決心裏有關性的疑問。

 

選擇學生有興趣和實用的課題

 

在問卷調查中,其中一條問題是有關學生最想學習的課題,硏究結果發現學生整體對生理知識和處理感情關係均有興趣。因此,曾參與2021年問卷調查的兩間學校(學校一和學校二)與糖不甩在決定性教育活動的內容時,儘量都會在選材上回應學生的興趣,在每一節工作坊涉獵相關的課題,包括如何保持生理衛生、正確使用各種安全措施和處理感情關係等。

 

為能了解學生對該性教育活動的看法,我們在學校一和學校二均進行了活動前後的問卷調查,結果可參閱表一。我們亦與糖不甩導師和學校老師進行深入訪談,以收集他們的意見。

 

表一:兩所學校的學生參與性教育活動前後的看法

 

 

學校一

 

學校二

同意以下句子的學生比率

活動前

活動後

變化

(百分點)

 

活動前

活動後

變化

(百分點)

「校外機構導師提供的性教育沉悶」

35%

19%

-16

 

43%

40%

-3

「校外機構導師未能解答我對性和兩性關係的疑問」

41%

4%

-37

 

30%

20%

-10

「校外機構導師教授的性和兩性關係知識不實用」

39%

0%

-39

 

31%

18%

-13

 

 

在完成與糖不甩合作提供的性教育活動後,結果發現學生對於性教育的投入程度和學習效能都有明顯的進步。在兩所學校當中,認為校外機構性教育沉悶的學生比率有所下跌(分別為16和3個百分點),反映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興趣,能增加學生的投入程度。糖不甩的導師指出,問卷能幫助性教育機構在設計課程時,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過往推行類似活動時,負責老師未有準確了解學生的需要,令活動內容最後與學生的實際需要脫節,學生亦感到沉悶。的確,當回應學生的需要後,他們對性教育的評價亦變得正面。學校一的老師反映,課程內容比以往的性教育活動更「貼地」,讓學生更積極聆聽、有更正面的評價。

 

除此之外,學生也更有動機去願意主動發問,讓導師解答他們對性和人際關係的疑惑。在兩所學校當中,認為校外機構導師未能解答疑問的比率大跌(分別為37和10個百分點),而認為校外機構導師教授的知識不實用的比率也有明顯下降(分別為39和13個百分點)。負責在學校二舉辦工作坊的導師指出,學生在個人界線和約會暴力的課題得着最多,例如如果有人跨越自己的個人界線,應如何辨析並有效地拒絕?這些資訊對正在或曾在戀愛關係的高中生有實用價值,可於日常生活應用,讓他們處理人際關係時更明智。

 

平衡不同學生的理想教學形式

 

在設計性教育課程時,內容必須要「貼地」之外,性教育教學形式也需要顧及。參考在活動前安排的2021年問卷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在性教育活動時感到尷尬的學生較傾向男女分班;同時,認為個人私隱對參與性教育是重要的學生較傾向小班教學。

 

有見及此,糖不甩在學校一以男女分班的形式,分別講解該班性別的生理結構、性健康和衛生知識。兩班的學生均踴躍參與討論,並勇於發問,特別是女同學,故導師反映學生尷尬或不敢發言的情況明顯減少。與此同時,不少學生在工作坊後也向導師提問有關異性的生理問題。導師認為,如果有機會男女合班討論這個課題的話,學生不只可了解對自己實用的知識,也可了解異性的處境和看法。同時,學校二部分學生在課後表示有興趣以小組形式更深入討論課題。

 

以問卷結果作參考決定教學形式,自然傾向滿足多數人的意願,而可能忽略其餘學生的意見。如果資源和時間許可,性教育活動可以三班(男班、女班、男女合班)同步進行,然後按學生的意願自由選擇參與,甚至可在工作坊後加開小組活動,讓有興趣的學生繼續參與和學習。可是,無論是形式或內容,校方也必須平衡學生的需要、資源的運用和學校的教學理念與目標。校方難以完全滿足每位學生的期望,只可儘量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為活動帶來最大的效益。

 

我們透過與糖不甩合作進行校內活動和問卷調查,發現如果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要,就能增加學生的投入程度,也讓他們更主動發問,讓導師解答他們對性和人際關係的問題。此外,不同教學模式也能回應學生在參與性教育活動時的顧慮和感興趣的程度。面對人際關係和性相關的疑惑,學生各有不同的態度和需要,學校應該在資源許可和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聽取和參考學生的意見,讓他們有最大的動機參與性教育活動,令身心健康有所裨益。

 

 

2022年11月20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