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助少數族裔青年勇於探索其種族身份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為數不少,有些自小來港居住,有些更是在港出世。社會一向重視他們能享有平等的生活,致力打造共融社會。儘管如此,主流與少數種族間的衝突仍偶爾在報章上看見,例如去年有小學禁止穆斯林學生在校園戴頭巾和有華人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子女與少數族裔學童同班,近期也有團體指出少數族裔外賣送遞員遭歧視。在這環境下,少數族裔青年怎樣看其種族身份?他們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少數族裔青年不積極探索其種族身份
事實上,少數族裔青年探索其種族身份是十分重要的。簡單舉例,當一個在美國出生的日本裔青年嘗試探索其種族身份,他會了解、釐清甚至確認自己是美國人、日本人、美籍日本人,還是日本裔美國人等,而最終是哪個身份並不重要。其他地方曾探討種族身份認同問題,顯示有強烈種族身份認同的青年都有較好的民族文化意識、心理資源、個人健康發展、語文能力和學習能力等,例如較少機會出現抑鬱癥狀、有較高的公益力和行動力、較低機會出現危害健康的行為、較高自我形象、人際關係等,反之亦然。
就着這課題,MWYO青年辦公室於今年7月至9月期間,透過問卷訪問了144位11至18歲以下的少數族裔中學生,種族包括巴基斯坦、菲律賓、印度和尼泊爾,都是普遍在港社經地位相對偏低的種族。為從多角度及深入地了解此課題,我們亦進行了25個深入訪談,當中包括少數族裔專業人士、在學青年及其家長、於前線服務少數族裔青年的專業人士,以及相關支援組織的代表。
研究結果顯示有近七成(68%)問卷受訪者從未或只進行過低程度的種族身份探索,且絕大多數(94%)對其種族身份感到負面,這種不滿意的狀態或與他們自小被家庭或社會感染到有負面的觀念,並與社會各界互動時有不快的經歷有關。即使有逾三成(31%)的受訪者表示確定及接受了自己的種族身份,但當中仍有大部分(86%)感到負面,反映他們在無法選擇或改變的情況下,只能無奈地接受其種族身份。
然而,曾進行過深入探索且確定種族身份的少數族裔青年會有較好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校園生活,以及較常與老師或社工談論事業計劃。在學科表現及語言能力上,他們對整體學業的自我評價會較高,對其家庭種族的語言也較有信心,這均呈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至於對個人種族身份感到正面的青年,更會特別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可見青年如能跳出框框,主動去探索及釐清種族身份的相關問題,在不同範疇中也會有較好的表現。
種族身份認同發展困難重重
根據深入訪談的結果,假如少數族裔青年的家人本身未能融入主流社會,也不諳中文,對他們認識及融入華人社區可說是全無幫助,甚至乎他們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後,更會因家族傳統發生衝突,例如一般華裔小孩與傳統印裔小孩的服飾差異,令他們無所適從。對照問卷的結果,若其上一至兩代都在香港出世,他們會較多作出種族身份的探索,且對種族身份的看法較為正面,可見家人確實具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事實上,問卷結果亦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種族身份是香港人/中國人(「我是香港人/中國人」佔28%+「我是本國(即家族的種族)+香港/中國人,例如印度裔香港人」佔30%)。可是,他們與華人接觸時,有時會遭受異常的目光與對待,令他們感到被華人看成「非我族類」。再者,媒體有時會對少數族裔加上負面的標籤,這都會衝擊他們的個人種族身份的認知,徘徊於香港人或本國人之間不能抉擇,或懷着不滿的心情接受其種族身份。
即使少數族裔青年願意探索種族身份,並嘗試了解多點不同種族的文化(特別是華人文化),也不是容易的事,原因是他們的中文不好。不少受訪者坦言是透過看香港劇集和電影而自學中文的,有些則放膽在球場和其他社交場所結識華人,從日常對話間學懂中文的。當然,不是每個少數族裔青年也能如此積極,很多到長大後連應付日常需要的中文水平也沒有,遑論找一份華人為主體的職系和行業。無疑,語言不通會令部分少數族裔青年不敢去進行身份探索,或因挫敗而放棄,最終依舊帶着「我是誰」的疑問渡過每一天。
其次,傳統上少數族裔青年的工作會由家人協助安排,況且在經濟壓力下,他們只好聽從家人的指示,從事非華人為主體的工作。曾有受訪者表示認識有人因而放棄了大公司的實習機會,並慨嘆他們往往都沒有長遠的事業規劃,實在相當可惜。加上他們大多能操一口流利英語,要獲得一份主要用英語溝通的前線工作是不難的,但這卻減少了他們接觸華人的機會,影響他們在華人職場中探索及認識自己,縮窄了事業的發展空間。
鼓勵探索並融入社區
少數族裔青年不少較被動和自我封閉,即使積極主動的亦會遇上阻礙及不愉快經歷,最後對種族身份產生迷惘和負面的感覺。筆者認為社會要提供更多支援給他們,促進他們能積極踏出探索的第一步,從認識自己和社區開始,然後及早成功建立清晰的種族身份,接受自己的種族,好使自己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有能力去應對及發展。
現時有一些有心人和社區組織為他們提供各類型的支援,例如安排華裔學生與少數族裔學生結伴到機構實習、義工探訪少數族裔家庭等,這均有助他們認識華人社區,擴大其他種族的人際網絡。政府及社會各界宜投放更多資源,令這類支援可擴大服務範圍,優化服務質素,最終少數族裔青年可以有能力獨自去進行探索,應對困難,融入社區,貢獻社會。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不止於想從政府及社會中獲得好處,更希望可為香港這個家儘力作出回饋。少數族裔青年是香港的一份子,必須讓他們都能安心以香港為家,共同攜手邁進香港的新篇。
2022年11月18日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