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雙城人才記 新加坡與香港的關係

撰寫 : 葉維昌

今年十一月,香港在抗疫路上踏進了新台階。全城矚目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再次在大球場上演;雲集全球頂尖銀行界精英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高峰論壇亦在港舉行,但同期新加坡也會舉行金融科技節,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競爭的說法再次甚囂塵上。坊間輿論近日也經常將新加坡及香港兩地互相比拼,認為新加坡不斷接收由香港撤出的資金及人才。

 

最近筆者在香港大學修讀亞洲環球學人課程,當中就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同學,她對港新兩地的競爭別有一番獨特見解。在新加坡人的眼中,香港是甚麼樣的一個地方?地緣局勢緊張,兩地該如何自處?全球一體化下,雙城內的年輕人又同樣面對哪些難題呢?

 

從小看港劇長大的新加坡人

 

Sharon Low在國際人道主義機構工作超過廿五年,曾經到過很多不同的地方服務,她這次負笈海外到香港讀書,主要是為了反思自己過去多年的工作,藉此機會向不同的人學習。

 

她說十幾年前曾經來過香港旅遊,感覺賓至如歸,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看港劇長大的,會說會聽廣東話。後來新加坡政府嚴厲執行語言政策,列明華人應該以華語溝通,不太鼓勵他們說廣東話、福建話等方言,所以港劇也變成了華語配音。

 

新加坡政府的民族共融政策

 

新加坡政府用語言把民族連結在一起,除了語言統一,其實在他們引以為傲的組屋政策當中也有一項宗旨,就是讓不同民族之間能夠和睦共處。新加坡的組屋政策訂明,每一棟樓宇內不同的民族都佔一定比例。如果華人比例超過了,就只能把房屋轉賣給華人以外其他民族,例如是馬來西亞人或者是印度人。可見新加坡政府在規劃時,花了很多心思去團結不同民族,這樣一來,政策執行上更有一致性。

 

新加坡與香港不是競爭關係

 

當然,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國家、香港就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本質上就很不一樣,而說到兩地的競爭,Sharon亦有一番見解。她坦言,如果你走到新加坡街頭,問一問當地人怎麼看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你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人管這些。因為對新加坡人來說,較普遍的競爭是來自印度人、印尼人、馬來西亞人與中國內地的華人,反而真正從香港到新加坡生活的人不多,所以大多新加坡人會覺得,香港人跟他們不是一個競爭的關係。Sharon認為,這只是一些政治家在借題發揮、希望製造話題,而故意誇大兩地之間的競爭。

 

當然新加坡近年在很多方面也有長足的發展,更有人形容新加坡將迎來「黃金十年」,Sharon怎樣看新加坡未來的發展,其進展會否比香港更快更多?

 

世界越動盪 對新加坡越有利

 

Sharon形容香港與內地的緊密關係,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香港有國家在背後大力支持,但面對中美競爭趨向白熱化,世界動盪不安,俄烏戰爭、台海問題,以及中美關係轉差等,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很容易受牽連,變得不穩定,資金就有可能會離開香港,轉移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投資。所以,國際局勢越緊張,其實對新加坡越有利,對香港則不然。

 

但是她還是肯定的說:「香港前景好艱難,不是一帆風順,但也絕不悲觀。」她寄籲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需要思考太多、分析太多,想做就去做,結局從來都沒有人知道,既然外部環境不能控制,就應該盡力做好本份。

 

新加坡青年自殺率創新高

 

Sharon也有談及青年問題,根據她的觀察,近年,新加坡的青年跟香港的一樣,同樣面對難以向上流的問題。很多新加坡的青年着重追尋生活的意義,跟以往要先賺錢、安定自己的生活,才追求生活的價值有點不同。但很多年輕人面對挫折,容易對前途失去希望,令情緒受到困擾。她身邊也有一些大好青年,生於優越家庭、條件出眾,但一時鑽牛角尖找不到生存的方向,最終自殺身亡。去年新加坡援人協會公布了統計數字,發現當地青少年自殺比率創十年新高,年青人的精神健康問題越來越受關注。

 

MWYO提出多項建議 關注青年身心健康

 

近年,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競爭環境,導致香港的青年也承受多重壓力,身心健康面臨嚴峻挑戰。早前,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發表的《香港青年發展藍圖》就建議設立「青年精神健康醫療配對基金」,與私營企業共同資助青年接受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並由青年服務機構營運相關計劃,以結合民間和商界力量,協助有需要的青年尋求私營精神科治療服務,讓他們及早得以治療。當中考慮因素包括與私營企業的資金配對比例,以確保基金能順利運作。

 

當然,大部分青年不僅尋求溫飽,對如何貢獻社會亦有其想法。政府在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當中,推出「青年參與倡議計劃」,望吸納更多青年參與公共事務。那麼執行上應如何鼓勵青年參與地區建設呢?自2021年起,MWYO分別在觀塘彩福邨和葵青區就個別社區設施和民生議題試行了參與式預算,以加強青年對社區的歸屬感和拉近他們與體制的關係。參與式預算是一套機制,讓市民參與討論和決定部分公共預算的用途或執行項目的優先次序。我們建議在西九文化區和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揀選特定範圍或議題試行參與式預算,從而吸納更多青年參與公共事務,加強與政府互動互信。

 

在戰爭及疫症的陰霾下,香港如何保持競爭優勢、提升吸引力,爭取更多人才,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但青年可以積極裝備自己,包括加強個人的身心健康質素,以及透過公民參與活動累積經驗和執行能力,繼而在國際舞台上繼續發光發熱。

 

 

2022年11月4日原文刊於《信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