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普及社區運動,強健青年體魄

撰寫 : 郭東旺

關鍵字 > 香港未來

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肆虐,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全城焦點都放在一系列稅項寬減、發放消費券和企業補貼等惠民紓困措施。然而,在體育發展部分,有一項措施亦引起筆者特別關注。預算案提到當局正積極推行二百億元的「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並落實興建及提升社區體育及康樂設施,同時逐步落實改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康文署)管理的公共遊樂空間的五年計劃。這項政策長遠對香港青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不過有關規劃及興建需時,短期內當局宜積極考慮其他措施增加年輕人參與運動的機會。

 

青年缺乏運動,場地不足為一大原因

 

MWYO正進行關於「青年發展藍圖建議」的研究訪問了多位中學和大專學生,以及在職和創業青年,當中有不少就表示缺乏足夠和方便的體育設施往往是青年參與運動的一大阻力。有些青年朋友以往經常未能租到康文署轄下的體育場館,有些少數族裔青年想玩板球卻苦無場地,在公眾地方玩又常被投訴。參考世衞及香港衞生署的建議,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應平均每天進行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而每星期應進行最少三次強化骨骼和肌肉的帶氧運動。然而,香港中文大學2020年研究指出,只有6.5%的香港學生達到世衞建議的標準,有22.5%的學生更是完全沒有參與運動,比國際水平的4.2%高出五倍。年輕人缺乏運動,學業與工作繁忙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體育場所不足就直接把很多有意做運動的朋友都拒諸門外。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下稱「準則」)中列名的康樂用途建築物的供應標準,每區每50,000至65,000人便需要一個體育中心,每 200,000至 250,000人便需要一個運動場。然而,康文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全港共有102個體育館和25個運動場,當然每區情況不同,但粗略以2021年年中人口數字7,394,700人推算,目前平均一個體育館服務逾七萬人(72,497人),一個運動場服務近三十萬人(295,788人),兩者均未達「準則」的要求。疫情肆虐前康文署轄下的運動場館經常爆滿,過去不少報道已指出供不應求的情況令「黃牛黨」炒賣場地的亂象叢生。青年的經濟能力普遍較成年在職人士薄弱,根本無力負擔昂貴的炒價,往往成為「黃牛」風氣下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長、短期措施皆應兼備,身心健康不容耽誤

 

政府要做到體育發展普及化,社區必須具備足夠的運動場地等硬件配套。長遠而言,政府需在各區進行調查,研究居民的生活和運動習慣,因地制宜興建更多體育設施。事實上,2017年民政事務局就委託顧問公司進行「關於香港體育設施供應情況」的研究,當中提出了多項建議,如制訂新的主要運動設施人口供應標準,並指出在新標準下本地仍缺乏田徑運動場、室內標準多用途球場和足球場或欖球場等。未來政府在考慮相關意見後,會怎樣修訂「準則」或增建運動設施,恐怕仍需長時間才看到成效。

 

故此,局方應同時積極研究推動一些短期措施,首先必須杜絕「黃牛黨」炒賣康文署轄下體育設施租借的問題,讓珍貴的公共資源公平地用在大眾,尤其是正處於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青年身上。此外,要加強民政事務局與教育局在2017/18學年推出的「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下稱計劃)。計劃鼓勵學校在課餘時間開放運動設施讓校外合資格團體舉辦體育活動,並且獲提供額外津貼。在2020/21學年,參與的學校有126間,其中45間成功與33個體育團體合作,舉辦了168項體育活動。建議當局應進一步增撥資源擴充此計劃,鼓勵更多學校參與提供場地之餘,同時擴展受惠對象,最初可先讓學校舊生使用,待檢討後再考慮擴展至公眾。事關這些舊生大多住在學校附近,而且熟悉校舍設施的使用,只是因為畢業了而失去一個方便的運動場所。雖然現時有個別學校有開放體育設施供舊生使用,惟做法在全港仍未普及和系統化。

 

要有效擴展上述計劃,當局還需了解其他不願參與的學校所抱有的顧慮,包括額外衍生的行政費、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及法律責任、保險問題和潛在的設施維修費等問題。這方面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協調角色,例如可考慮由康文署擔任學校課後時間的體育場地管理人,由政府承擔學校相關的行政開支,包括聘請人手的開支、協助購買保險、制訂場地使用守則等。另一方面,當局可善用現時康文署網上康體設施租借系統,把參與學校能夠提供設施租借的種類、時間、費用和注意事項等資料清晰列出在系統中,方便校外團體或公眾人士預約租用。

 

身心健康是青年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必須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營造有利的環境,提供足夠資源鼓勵青年嘗試不同運動,培養強身健體的習慣。當我們費盡思量培育下一代要十項全能,希望香港未來人才輩出,別忘記青年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2022年3月19日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