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透過支援與親身體驗,減低青年大灣區工作顧慮
社會普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難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表示期望大灣區能夠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亦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面對當地機遇處處,香港青年如何看待前往大灣區全職工作這一事業選項呢?各方應怎樣協助他們減低當中的擔憂?
青年的顧慮形成重重阻力
MWYO青年辦公室今年再度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透過電話訪問1,002位18至34歲青年,結果顯示對大灣區內地城市全職就業感興趣的青年有12.5%(這可推論等於約18萬香港青年人口,並不是小數目),有採取積極行動的青年亦有12.7%,為數亦不小。
我們同時發現青年的主觀顧慮會影響對大灣區工作的興趣,甚至即使有興趣,也不敢作出實際行動。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及焦點小組訪問,主要顧慮大致可歸納為前景、職場和生活三方面,大部分與個人發展及適應相關。詳情可參閱表一。
表一、香港青年對大灣區全職就業的重要主觀顧慮一覽
前景方面 |
|
內地薪金水平持續比香港低 |
短期能解決 |
本科知識不是內地僱主所需 |
|
本科行業於內地前景不明朗 |
|
專業資格的互認問題 |
|
香港僱主或不承認內地工作經驗 |
|
內地欠缺持續進修機會 |
|
職場方面 |
|
普通話及中文書寫能力不足 |
短期能解決 |
不適應內地職場文化 |
|
如薪金高於內地同事,擔心影響與內地同事的關係或僱主對自己的要求更高 |
|
社會法規與公司規則欠清晰界線,擔心誤觸犯法例 |
|
生活方面 |
|
對內地生活質素的觀感負面,包括環境保護、醫療衛生、食物安全和社會治安 |
待長期解決 |
對內地自由民主的觀感負面,包括資訊自由和民主法治 |
|
離鄉別井,自己及家人沒人照顧 |
短期能解決 |
消除青年的顧慮 可從增加支援及親身體驗出發
以往政府和持份者在推動大灣區政策時將焦點放在機遇上,沒有從疏理障礙的角度看。故此,筆者建議政府宜先透過不同方法了解青年北上就業的顧慮和障礙,對症下藥提供適切支援及資訊。提供資訊方面,政府也可協助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社會組織和企業,以至合辦就業或實習計劃前的講座和工作坊,讓青年更了解內地職場情況。另外,政府也可提供便利青年的資訊配套,例如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網站(下稱大灣區網站)增設即時網絡輔導對話和常見問題小錦囊解決職場及生活疑難、與12355港澳青年熱線合作或參考其做法,以本地電話號碼在港設立熱線,以及設計程式為青年提供健康和跨境交通資訊、計算個人所得稅停留日數計、就業配對服務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下稱辦公室)可聯絡內地的專業資格學會或委員會,提供為香港青年往大灣區工作而設的課程,甚至協助考取內地專業認可資格,也可聯絡本地大專院校(特別是學生較感興趣北上的學系)增設大灣區規劃政策、法規和行規、發展前景、工作文化、職場普通話等課程。本地大專院校內地分校可多安排香港學生到當地交流和實習,並推出實體或網上就業資訊和技能課程供當地的香港青年修讀。
此外,筆者建議政府可用較輕鬆的手法鼓勵青年認識大灣區,例如他們可參與一些大灣區體育文化及交流活動。做法可以是政府給予18至35歲青年每年上限2,000元的交通及住宿資助或以優惠價購買高鐵車票;舉辦不同形式的環遊大灣區活動(如單車、馬拉松及渡海泳等);推出「文青通」資助18至35歲青年購買大灣區文化藝術表演場地和博物館的通行証和門票;整合大灣區義工服務資訊、提供培訓課程,並舉辦主題性義工交流團;以及推出「香港青年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假期計劃」,並聯同創新創業基地和青年共享空間為參與的青年提供與創業青年交流的機會,甚至安排優惠價格的住宿服務。
除了從青年個人出發之外,其對家庭的顧慮也不容忽視。大灣區網站及各城市的政府服務綜合中心的辦公室或櫃台宜提供住宿資訊、聘請家傭資訊等,方便青年的家人可一併移居大灣區內地城市,減低部分青年對於家人的顧慮。長遠來說,不排除部分青年未來會成家立室,如果青年在大灣區長駐,並生育下一代,其子女也需要支援配套,包括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另外,現時「大灣區青年卡」為在大灣區城市學習、就業、生活的香港青年提供大灣區生活支援及支付便利,例如青年服務、求助諮詢、銀行服務、保險保障、交通輔助、通訊優惠等資訊及服務。辦公室可考慮與相關團體及企業商討,如何把「大灣區青年卡」的便利措施及服務,透過類似附屬卡的形式,讓其家人及子女均可享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策略,充滿無限的機遇與發展潛力。不少青年關注及採取積極行動去尋找當地工作機會,證明政府的宣傳有一定成效。可是,我們仍然要正視青年的顧慮,以消除當中的無形阻力。
2022年1月17日原文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