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青年北上有顧慮 交流團未見效
近年政府積極鼓勵青年投入大灣區發展,到當地工作或進修,包括推出大量相關的實習和交流計劃。不過這些措施似乎作用有限,以今年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例,截至6月底參與企業提供的2,800多個職位中只有約一成入職。社會上不時有聲音指出青年們對北上工作興趣缺缺,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認同當地的發展潛力,MWYO青年辦公室六月號《青年備註》便發現不少受訪青年均同意內地的發展前景較好。有從事保險精算的受訪者便明言所在行業的青年如果北上發展容易獲得較高級的職位,能夠參與公司重要決策的機會亦更大。
矛盾的是,儘管不少年輕人都知道大灣區等地的機遇更多,但他們卻大多不願意到當地發展。會出現這種情況,與他們心中一些經濟以外的顧慮有很大的關係。受訪青年大多都提到了兩地的文化背景和處事方式存在差異,擔心自己未能適應內地的職場環境。有修讀電腦科學的大學生表示在內地找工作講究人脈,但自己正正缺乏這種人際網絡,儘管在當地工作的待遇會更好也不代表自己能夠得到合適的機會,所以即使薪水較低也會選擇留港發展。另一位青年則覺得內地職場的尊卑階級觀念重,而且應酬風氣強烈,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他到當地工作的意願。
年輕人因為文化和制度差異而抗拒往大灣區發展並非新發現,而香港政府近年也因此而積極推出交流團,希望令青年有機會深入了解內地的風土人情。僅在2016-17年度,政府在「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上便批出了5,570萬元的撥款,每名參加者的平均撥款額達3,015元。內地交流計劃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然而觀乎受訪青年的經驗,似乎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少青年均指參加過的交流活動只是走馬看花,自己亦不期望能透過這種渠道加深對內地的了解。一位中學生便坦言參加交流團並非希望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參觀景點,而是純粹享受與朋友到陌生地方旅遊的感覺,目的地是大灣區還是其他地方對他來說根本沒有差別。另一位青年亦指到大灣區交流和到香港濕地公園參觀的感受差不多。
一位曾舉辦內地交流團的大灣區研究學者在接受筆者訪問時承認這種情況不罕見,並將其歸咎於內地接待機構往往希望向參加者呈現當地最好的一面,因此會把行程弄得相對緊湊和豐富,將重點放在吃喝玩樂上,卻犧牲了更深入認識當地風土人情的機會。他亦批評香港青年在參與交流團時太過被動,不會主動向講者或當地的接待人發問,浪費了深入了解內地文化的機會。
今年九月,香港正式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將會是課程中重要的一環。但青年的經驗和學者的分析都顯示大部分交流團和考察團現時採用的模式在增加青年對內地的了解和興趣上有不足之處。隨着內地交流和考察成為香港學生必須經歷的項目,改善這些活動,令青年可以真實體驗到當地的生活文化,並有機會與當地人深入溝通,將變得越加重要。近年內地和香港開始出現一些較小型的深度文化遊,將旅遊配合藝術探索、食物典故、流行文化等主題,深受年輕人歡迎。這種模式對未來的交流團有參考價值嗎?作為青年工作持份者,MWYO青年辦公室將探索內地交流團的各種可能性,希望令這類活動更符合青年的興趣和需要。
2021年8月2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