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打破芬蘭教育的迷思:高中生真的快樂嗎?

關鍵字 > 青年教育

芬蘭的教育制度向來受世界青睞,去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數據,顯示當地學生在學業成績及生活滿意度的國際排名均名列前茅。魚與熊掌能夠兩者兼得,必然令人有所好奇,是否不論年紀大小,該國學生的生活也如此美好?

 

今年暑假,MWYO團隊特意拜訪當地一所公立高中學校Ressu Upper Secondary School(Ressu),並綜合在校園的觀察、與教職員的討論及後期的資料搜集,嘗試從入讀前、就讀及未來前景三個階段分析芬蘭高中生的經歷,以拆解上述迷思。


學生投考名校要面對多大競爭?

 

從網上資料可見,芬蘭教育一直以「平等」見稱,例如免費教育從小學覆蓋至大專程度,讓所有青少年均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加上98%的學校都由政府資助,不論學生出身自城市或農村,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一樣,學校間的競爭亦較低。立法會2014年的資料便覽亦指出,芬蘭學生的社經狀況對學業表現影響較其他國家輕微,間接印證當地教育的平等程度。

 

然而透過到Ressu考察,我們了解到芬蘭教育的另一面。在簡介學校時,校長表示對收生感到自豪,皆因學校取錄的都是全城頂尖、排名首二百位的學生。他也不諱言大眾會以學生成績比較學校的優劣,事實上,如欲考進Ressu這類全國首三位的學校,考生要以初中的成績投考,從大量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老師在介紹學生時亦說:「理所當然學生的家庭背景大多較富裕,因為這樣的家庭才有資源培育出成績優秀的子女。」

 

至於香港,莘莘學子若希望考進名校,同樣要擊敗大量對手;而就讀這些大部分是直資的「貴族學校」,其家庭更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從投考學校的角度比較,兩地學生面對的挑戰相差無幾,在踏入校門前,芬蘭人的生活並非如外界想像般無憂。


高中學生要面對公開試的壓力嗎?

 

芬蘭的基本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包括小學(第一至六年級)及初中(第七至九年級)。學生完成基本教育後可選擇是否繼續升學;若是,會選讀學術主導的文法學校,或技術主導的職業學校。Ressu的德文科老師解釋,由於就讀高中的學生大多希望升讀大學,當地學生也會積極準備全國公開試,與香港情況相若。翻查芬蘭高中課程的資料,我們初步發現兩地高中制度的不同(見下表)。

 

 

坊間不少人對芬蘭的教育制度存在誤解,認為當地學生從來不需應付考試。然而,有關論述只適用於小學至初中教育,其高中生與香港學生一樣,均需面對公開試的壓力。值得留意的一點,是由於當地語言(芬蘭語/瑞典語)在鄰近國家並不普及,故此政府在制定課程時,會思考如何讓學生具備其他語言能力,以提升他們的競爭力。我們在考察中遇見的年輕人,除母語以外,均有基本的英語水平。由此可見,在學業範疇上,兩地學生均要應付相類的挑戰,芬蘭學生的擔子不比香港的輕。


完成公開試後學生何去何從?

 

那麼學生應考完畢後將如何?芬蘭的大專學制與香港不同,大學分為傳統大學及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兩者均有教授學士課程,分別在前者專注於學科知識及學術研究,後者則着重特定行業的專門知識,如材料加工學和大數據分析。反觀香港的大學大多提供傳統學科(如文學和社會科學),以行業主導的大學課程少之又少,最相近的例子是香港恆生大學,主要學科為商科、藝術科目等。

 

在收生方面,當地大學入學的門檻要求甚高,OECD的數據反映,高達67%的學生在第一次投考學士課程中被拒,比率為受訪國家之冠。學生不但要投考全國考試,更要通過每所大學自設的入學試。香港的大學則不設入學試,但青年入學率(包括資助與自資學位)與芬蘭的相近,徘徊於四成左右。


是甚麼令芬蘭教育顯得不一樣?

 

從上述三個階段可見,芬蘭高中生自入學前已參與多項賽事,亦受考試制度的約束。或許當地的幼兒或小學生承受較少學業壓力、學習空間也較大,但高中的情況與香港相差無幾。香港若希望參照該國的教育制度,必先要梳理和了解當地教育的特點,不宜一廂情願地將別國的一套搬過來。

 

再者,「快樂」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學制以外的因素亦會影響學生對教育的看法。在探訪學校期間,我們留意到芬蘭中學生如大學生般可彈性選科,在科目中揀選自己較有興趣的單元,這可能是一種讓他們體驗愉快學習的方法。Ressu校長笑說在該校當老師不容易,因為學校希望能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全部科目合共提供約700個單元供他們選修。

 

另外,校長補充指每所政府資助的學校均設有非教務職員,以照顧學生的情緒及心理需要,包括各一位駐校醫生、護士、心理學家和三位社工。這為香港帶來的啟示,是透過「以人為本」的方式,貼身了解學生所需,從來都是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