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為疫情下的文憑試作兩手準備

當各地陸續停辦公開試,香港只延期舉行文憑試,或反映政府有信心疫情將受控,但更重要是本地大學主要以成績作錄取標準,若取消考試難以評核申請者能力。專家早前估計確診數字將大幅上升,當局宜把握開考前不足一個月,為再度延遲甚至取消文憑試做好預備,長遠反思大學以學術表現衡量學生的情況。
 

英國大學彈性處理學生申請

 

在新型肺炎陰霾下,海外不斷傳來暫停公開試消息,包括美國的大學入學試SAT、英國的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試(GCSE)和高考(A Level),以及不少香港學生報考的國際文憑試(IB)。以較受港人歡迎的英國大學為例,取消IB並不會為預備九月入讀大學的本地考生帶來嚴重影響,因為他們早於一月透過當地聯招UCAS申請大學,並提交所需文件和接受面試。考生在三月至六月收到通知,部分獲有條件錄取,大學可能列明他們要在IB取得一定成績。

 

目前UCAS正和各大學商量怎樣彈性處理申請,更表明成績不是唯一準則,還會參考考生的自我介紹、個人履歷、推薦信和面試表現。即使考生未能後補IB成績也不用擔心,有教育界人士解釋IB是一個預計分制度,按考生以往的功課與報告評分,他們在申請大學時已呈上預計分,故大學仍有收生依據。反而有意持文憑試成績負笈英國者,卻有機會出現變數。
 

爭取時間應對文憑試停辦

 

在香港,考評局只取消中、英文科口試和延期筆試至4月24日,四個核心科目、體育及音樂科實習考試訂於4月27日至六月中舉行。不能取消文憑試是由於大學錄取本地申請者與否,基本上取決於七月底放榜的成績。若短期內疫情好轉,繼續舉行考試對備戰多年的考生是好事,惟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確診個案已出現「噴泉式」增長。在保障學生健康前提下,當局要把握時間與教育界商討應否取消文憑試,以及如何協助大學評估申請者。

 

一直以來本地學生主要按文憑試成績,透過大學聯招申請入讀資助學士學位和部分副學位課程、自資和「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學士學位課程。除此之外,當局設有機制在特殊情況下酌情處理缺席文憑試的考生,也有特定計劃供考生以非學術表現報考大學。面對眼前困境,我們嘗試探討能否增加現有的彈性收生空間。
 

擴大「科目評審成績」機制估算學生成績?

 

以往若考生因病情嚴重而不能應考,考評局可發給「科目評審成績」,那是根據該考生與全級同學在校內該科成績,以及全級同學文憑試該科成績作比較,並只頒發予經校長推薦的考生,據報過去三年有84名人士受惠。局方最近宣布評估機制的最高成績等級,將由第四級升至第五級。

 

既然局方具審批和估算科目成績的經驗,機制也被認為行之有效,可考慮於今年按學生與全級同學在校內每科成績,以及該校過去三年文憑試每科成績作比較,再發放各科評審結果。針對一些收生要求較高的學系,我們建議增加網上面試環節以測試申請者是否適合報讀。其實以港大醫學院為例,近年已實行多次面試模式,考生要在不同關卡回應考官多方面提問,其他學系不妨一試。
 

增加「校長推薦計劃」下報考大學人數?

 

然而以上評審機制不利學術成績欠佳的學生,就此教育界可研究擴大「校長推薦計劃」的可行性。現時中學校長可推薦於社會服務上有貢獻,或於體育和音樂等非學術範疇表現卓越的學生,他們要選報最多20個聯招課程,當中首三個志願課程被視作可獲推薦名額。若符合大學要求,如面試情況理想,一般可獲有條件錄取,或在最終遴選時獲較高評分,過去三年有4,666名學生獲推薦。

 

去年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出大學可直接錄取學生,不用等待文憑試成績公布,這建議大可在此關鍵時刻落實。參考聯招網站,中學校長要在5月7日前遞交「校長推薦計劃」申請,現階段當局可協調大學收生單位和中學校長討論擴充計劃細節,從而讓更多學生以此途徑踏入大學之門。
 

打破文憑試決定學生前途的觀念

 

擴大「科目評審成績」機制是較為折衷並涵蓋所有學生的方法,至於增加「校長推薦計劃」獲薦數目,儘管受惠人數較少,卻可鼓勵大學更重視申請者其他才能。以上建議無疑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相信會引來許多正反回應。我們促請當局儘快與教育界探討坊間不同意見、收集及整理有關數據(如學校過往文憑試成績),繼而制訂一套可行和具彈性的方案。

 

就應否因應疫情取消文憑試,當局和教育界顯得有點手足無措,長遠來說,必須扭轉以一試成績論英雄的做法,本地大學可借鑑海外收生程序,逐步引入各項評核學生的方式。
 

 

2020年3月27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