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推動模擬選舉,鼓勵青年投票

撰寫 : 陳宇謙

近日民主派立法會初選備受關注,其實在不違法及維持公平性的前提下,類似的模擬選舉不失為有效推廣公民教育的活動,藉此提升青年投票率。在去年的區議會選舉中,18-35歲選民的投票率高達73.1%,與2015年區選的36.2% 不可同日而語。青年投票率破紀錄固然與去年開始的社會運動有關,但這並非唯一的因素。翻查資料,青年的投票率自2007年起已經開始穩步上升,每一屆立法會和區議會換屆選舉中18-35歲投票率都較上一屆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青年越來越踴躍投票,但去年前每次換屆選舉中其投票率都低於平均投票率,反映與其他年齡組別相比,青年的投票意欲並非最強烈。

 

未能進一步推高青年投票率,除了因為覺得沒有人或政黨能代表自己的想法外,亦有其他因素。根據香港青年協會於2011年進行的意見調查,有接近一半(49.1%)不打算在來屆選舉投票的青年是因為沒興趣(28.1%)、對選舉不認識(11%)和不熟悉候選人(10%)。

 

現時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指引中已建議教師向學生教導「在不同層面的選舉中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及其如何影響香港居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程度和形式。然而2017年一份由兩位香港學者撰寫的研究指出,縱使通識科能增加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他們大部分都不會因而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某些學生甚至因理解而選擇不參與政治。由此可見,要吸引青年行使自己的投票權不能單靠課堂。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建議香港的學校考慮在校內舉辦模擬選舉,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選舉和培養他們投票的習慣。

 

與普通教學相比,模擬選舉互動性強,容易引起學生對投票的興趣,也能增加他們對選舉規條和候選人的了解。儘管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基本法》第26條賦予每個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權利,但並非所有人都清楚「名單比例代表制」和「簡單多數制」的分別,或者知道甚麼是「最大餘額法」。透過模擬選舉,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由挑選支持的候選人到把選票放入票箱的整個過程,並看到自己的一票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整個環節有助青年了解選舉,讓他們在日後行使投票權時知道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如票站內不能使用手提電話),也能促使他們思考理想的代議士需要有甚麼特質和能力。

 

放眼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學校都會在公民教育課程中加入類似元素。在挪威,當地所有高中都會在地區或國會選舉前一星期舉辦模擬選舉活動,當中分為邀請政黨代表在校內進行政策辯論、政黨代表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和進行模擬投票三個環節,讓學生在正式得到投票權前最少有一次投票的體驗。有研究指出有在該類活動中投票的學生表示在成年後於地區或國會選舉中投票的機率是沒有在模擬選舉中投票的學生的3.8倍。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進一步發現聆聽政黨代表辯論和討論政治議題並不會增加學生未來的投票意願。這證明了鼓勵青年投票不能單靠課堂內外的討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對投票產生興趣,並將其內化成一種社會規範(social norm)。

 

模擬選舉並非只針對青年,它對提升社會整體的公共參與水平亦有幫助。在美國的肯薩斯州,不是所有地區的學校都會舉辦模擬選舉,一項研究便發現有推行這類活動的選區較沒有的地區的整體投票率高2.1%,在18歲青年中,兩者之間投票率的差距更高達8.2%。該研究亦指出即使學生沒有投票權,他們仍可以把在學校的經歷帶回家與家人分享,令他們更關注選舉,增強投票意欲。模擬選舉因此可以說是一種面向整個社會的公民教育活動,不但能推動未成年學生長大後投票的興趣,還能重新激發大人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關注。

 

有人或會擔心舉辦模擬選舉佔用大量課時,會影響學生上課。的確,這類活動比起一般課堂需要更多時間,但未必一定影響正常授課。以挪威為例,當地的模擬選舉一般可以在一天內完成,其中投票的部分只需約十分鐘課堂時間,有些學校甚至只讓學生在小息和午餐時間投票,不佔用任何教學時間。因此如果有學校擔心推行模擬選舉耗費的時間太多,大可考慮改為在通識課上講解香港的選舉制度,並附以模擬投票。

 

青年投票率偏低是不少國家和地區正在面對的問題,香港也不例外。儘管在去年的選舉中青年的投票意願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但這可能只是受當時獨特的社會狀況影響而出現的一次性現象,如果希望保持青年對選舉的熱情,則需要有更多的措施配合。而作為教學方式,模擬選舉與一般課堂相比互動性更強,更能吸引學生,引入此類活動除了能增強學生對公民參與的認識,也能為他們長大後成為對政治有認識的選民打下基礎。
 

 

2020年7月17日原文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