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在職青年並非對運動冷感 體育普及化須針對其障礙
MWYO青年辦公室聯同香港青年協會發表《在職青年運動狀況研究報告》
-
在職青年每週只運動2.2次,有逾六成半(65.4%)更低於平均次數,惟不能簡單概括他們普遍都缺少運動習慣
-
逾五成半(56.4%)在職青年運動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體重、減肥、健美
-
從迴歸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對在職青年每週運動次數的影響,發現閒暇時間會否選擇進行體育活動是最大因素,其他較大的影響因素還有選擇的運動項目和參與運動的動機
-
公司有提供運動友善措施的在職青年,較沒有的更常會在午膳期間運動(分別為7.1%和3.4%),但顯果不太顯著,因當中仍面對不少挑戰
-
在職青年較多認同更多運動場地和方便的設施能鼓勵其進行更多運動
-
建議更多學校於非上課時段開放場地設施予公眾使用
-
建議提高企業為僱員提供運動友善措施的誘因
-
建議提升青年對運動的技術和興趣,儘早培養運動習慣
世界衞生組織(下稱世衞)建議青年平均每星期進行150分鐘或以上的中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運動。然而,青年由校園步入職場後未能達到建議運動量的比例顯著上升,有人會歸咎於本地運動文化薄弱。有趣的是,港人非但對運動冷感,更呈現出有相當的熱誠。例如康文署轄下體育場地的預訂經常爆滿,年輕一輩亦不乏追趕過不同的運動潮流(如行山、瑜伽)。在職青年運動量未能達標,或許是因為一些障礙未有得到妥善處理所致。
為探討以上問題,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與香港青年協會和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合作進行在職青年運動狀況研究,於2024年3月至5月通過網上問卷合共收到462份有效問卷,並於2024 年 7月至8月合共訪問了18位在職青年和5位僱主,旨在探討在職青年運動的動機及阻滯,並提供針對在職青年的運動普及化措施,並於今日(11月19日)舉行《在職青年運動狀況研究報告》發布及分享會,發表是次研究的成果。
在職青年每週平均只運動2.2 次
在職青年在過去一個月內,平均每週進行過2.2次30分鐘或以上的運動。其中有逾六成半(65.4%)的受訪在職青年低於平均次數,更有近兩成(18.6%)是完全沒有進行過30分鐘或以上的運動,反映大部分青年未能持之以恆並規律地參與體育活動。但考慮到標準差較大(SD=1.88),反映不同青年的運動習慣有較大差異,故我們不能簡單概括普遍在職青年都是缺少運動習慣。
運動主要為了控制體重 身心疲勞妨礙在職青年達致理想的運動次數
在職青年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體重、減肥、健美(56.4%),其次是強身健體、防病治病(36.4%)和紓緩工作壓力(36.1%)。只有四分一在職青年能達成心目中理想的運動次數(25.1%),其餘四分三未能達成的則認為「身心疲勞」(69.4%)和「工時/通勤太長」(67.6%)是最大的阻礙。
保持較高運動量在乎個人決心 工時長短並非關鍵因素
影響在職青年運動量最大的因素在乎個人於閒暇時間的選擇。研究顯示,不論在職青年的工作時間長短、從屬何等社經背景,若他們在閒暇時間會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其運動量平均比選擇其他活動的多(如使用電子產品或與朋友聚會等)。另外,如他們選擇的運動項目能夠較方便進行,並且能夠在運動中找到樂趣,亦會有較高運動量。同時,我們發現有在社交平台或者有與朋友交流運動資訊的在職青年,其每週運動次數有顯著提升。另外,在學時期有達致世衞標準運動習慣的青年,同樣對每週運動次數有正面影響。至於較小影響的因素方面,學歷越高及父親有運動習慣的在職青年每週運動次數較多。
公司運動友善措施有待優化
公司有否提供運動友善措施,對在職青年的實際運動次數未有構成顯著影響。相信是因為這些措施在推動的過程仍面對不少挑戰,例如須適應工種性質、公司的規模大小,以及有否結合公司文化的支持。本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更未必有足夠資源向僱員提供運動友善措施。
開放學校運動設施及彈性工作時間 或能帶動青年參與更多運動
研究亦探討不同政策措施如何鼓勵在職青年進行更多運動,以最高5分為非常認同,受訪在職青年心目中最有效的政策是「學校、私人會所開放更多運動設施、場地」,平均分為4.4分,由於學校和會所普遍位處社區和居所附近,這表明更多的運動場地選擇和更方便的設施,普遍能鼓勵他們進行更多運動;而「政府給予嘉許」(如累積一定運動量以換取消費券購買運動產品/會籍的措施)則緊隨其後,平均分為4.3分,說明經濟誘因普遍能夠吸引受訪在職青年嘗試參與更多運動。
有關公司政策措施,受訪青年表示彈性安排上班時間是最理想的措施(4.6分),表明普遍認同彈性工作時間是促進運動的一種方式。其次是提供體育課程/活動(4.3分)和添置體育器材(4.2分)。彈性安排上班時間最為突出,或許是因為這項措施較不受公司、同事的運動文化影響,而其他措施如要發揮一定效用,則較需要其他同事的積極參與和公司更多投入資源才能成事。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建議可從場地供應、建立朋輩網絡及培養恆久運動習慣三方面,配合政府、僱主及學校等持份者,提供更多切合在職青年需要的措施。重點建議如下:
建議一:鼓勵學校於非上課時段開放場地設施予公眾使用
普遍受訪在職青年認為,開放更多學校、私人會所有助提升個人運動量,同時接近兩成在職青年因為缺乏適合場地或專業指導而無法達致理想運動目標。政府於2018/19學年推出「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由合資格的體育團體(包括體育總會、地區體育會等)主動向學校申請開辦體育活動。惟現時有不少學校因為沒有適合的體育團體租用,而無法如期向公眾開放。我們建議應讓學校可以在非上課時段(如學校及公眾假期和晚上時段)全面開放予公眾,和提供駐場教練負責指導工作。為減輕校方參與開放計劃的顧慮,當局亦應積極協助學校紓緩財政、管理、監管和權責壓力,例如由康文署派員協助管理和統籌場地,以及承擔學校維修、保養、行政、保險等費用。
建議二:加強企業參與運動友善認證的誘因
普遍在職青年認同彈性上班時間能方便他們運動,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會更期望公司能夠作出有關安排。然而,現時普遍只有規模較大的公司才有足夠資源將運動友善措施列為員工福利,中小企在有限的資源下,未必會考慮透過增設運動友善措施以提高員工表現。現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透過認證和獎勵計劃,促進企業(特別是中小企)向僱員提供運動友善措施,我們建議負責提供認證的機構,應展示認證的實用性,例如透過數據分析證明這些措施能有效提升僱員績效;政府向參與認證的公司提供誘因,例如免費獲取團體舉辦的體育活動或者大型賽事項目比賽的報名名額(如渣打馬拉松),從而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認證,營造在職青年參與運動的公司及社會氣氛。
建議三:調整社交平台的互動策略,並加強宣傳鼓勵公眾運動的應用程式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社交平台交流運動資訊的在職青年,其運動次數普遍較多。現時康文署主要利用社交媒體(「康文+++」的Facebook和Instagram專頁)發放最新活動資訊及加強與市民溝通。我們建議康文署可以先嘗試提高與在職青年的互動,按不同年齡群組的在職青年調整宣傳策略。例如18至24歲的在職青年群組會較受興趣影響而參與運動,當局可按年輕人感興趣的運動作針對性宣傳。此外,政府亦可加強宣傳一些互動性較強,鼓勵公眾運動的平台或應用程式,有助他們連結更多朋輩參與運動,逐漸養成運動習慣,將恆常運動融入生活。
建議四:善用科技提升中學體育科評核效能和運動多樣性
在職青年對運動的興趣和態度,與過往參與體育活動的經驗有關聯。如果能在青少年階段(12至18歲)提早培養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將來或能更易達致恆常運動習慣的目標。我們建議學校應善用科技,更科學化地制訂新體適能的評核標準,例如以心率監測器協助他們訂立更客觀且符合個人程度的運動目標。為提高不同性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校應確保整個學年體育課程的多樣性。除了教授傳統競技運動和進行體適能訓練外,亦可加入可獨自完成的體育項目,例如獨木舟、攀石、單車等,令學生了解個人潛質和發展運動興趣。
負責研究的MWYO青年辦公室助理研究員游沛翀表示:「青年在踏入職場後能否保持,又或者重新培養運動習慣,有兩個面向須要留意。其一,青年在學期間的運動環境、風氣,以及個人能否保持運動習慣;其二,在職場階段較主要關乎運動便利程度和種類,好讓他們即使面對身心疲勞、工時長、通勤地點遠等客觀挑戰,仍可在閒暇時間有決心抽空運動,普遍會有較高運動次數。我們希望各持份者互相配合,以場地供應、建立朋輩網絡,以及培養恆久運動習慣三個方向為目標,改善在職青年普遍欠缺運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