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青年數字公民意識薄弱 須加強教育及善用網絡平台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香港青年數字公民研究報告》

 

  • 近八成受訪中學生和大專生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當中近一成更多於13小時上網,須多加注意

  • 受訪學生平時上網主要用途是娛樂與搜尋學習資訊,絕少數會透過數字世界去促進個人和社會發展

  • 超過六成半學生曾墮入網上騙局,當中以大專生被騙的情況較為嚴重

  • 數字公民分數反映學生自覺關注數字權利和責任、有同理心和願意伸出援手,但僅限於認識的人,未能擴展至其他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或與個人信心不足且不信任數字平台有關

  • 建議在現時《香港學生資訊素養》的學習架構下,加入強項為本理念(strength-based approach)的教學指引,讓學生的數字知識與信心同步提升

  • 建議加強數字政策辦公室的職能,提供可靠的數字平台,讓學生參與甚至創建社區活動

 

Z世代的青年自小接受數字素養教育,生活也離不開網絡,但他們是否了解數字世界裏的公民權利,履行公民責任,從而成為良好的數字公民?香港社會仍大多聚焦於數字素養,着重青年的數字知識、技能、辨別虛假訊息,以及保障個人安全等範疇,但較少提及數字協作和推動個人及社會發展等。近日政府發表的《2024年施政報告》提到教育局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數字教育,可見政府也重視其未來發展。為探討此問題,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進行相關研究,並於今日(10月21日)發表《香港青年數字公民研究報告》。

 

本研究採用混合式(mixed-method)的研究方法,進行網上問卷和深入訪談。問卷訪問對象是本地中學生和大專生,由老師或相關負責人協助發放網上問卷。收集問卷的時間為2024年2月至3月,共收到110位中學生和117位大專生回覆,合共227份問卷。另外,我們在2024年6月至7月與六位學生(包括兩位中學生和四位大專生)進行深入訪談。

 

近八成學生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 屬過度上網

研究發現,最多受訪學生每天投放在數字世界的平均時間是四至六小時(38.8%),如參考衞生署的報告以三小時來界定是否過度上網,有近八成的受訪學生(79.3%)屬過度上網,須加以關注。值得留意的是,每天平均上網十至十二小時(7.5%)和多於十三小時(9.7%)的也分別有近一成。他們或許已出現沉迷上網的行為,須加以支援,學校亦有需要辨別這類學生,並作出適當的跟進。

 

大部分學生上網用途限於個人娛樂 超過六成半學生曾墮入網上騙局

平時上網的主要用途也可視為學生參與的數字活動,超過九成(94.3%)學生主要的活動為娛樂(例如視頻娛樂、遊戲等),其次較多的是購物(66.1%)、搜尋功課或學習的相關資訊(65.6%)和搜尋休閒資訊(例如旅遊、飲食等)(62.6%)。相反,絕少數受訪學生會在網上幫助弱勢社群(8.4%)、建立個人事業(例如KOL)(7.1%)、向政府或政黨表達意見(4.0%)等。值得留意的是,不少受訪學生(66.1%)曾墮入數字騙局,主要均集中於娛樂相關的活動,如被騙購買虛擬遊戲的物品或點數卡和購物,當中以大專生被騙的情況較為嚴重。這些受騙的個案或經歷或會令他們對數字世界採取更審慎的態度,又因他們普遍對數字法律和求助方法不太理解,更會因而更多自我保護,令到他們對其他有助促進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數字活動卻步。

 

整體學生對其數字技術水平的自我評分為3.46分(5分為滿分),而在三個數字公民範疇中,保障的平均分最高(3.90),其次是尊重(3.36),最低是教育(3.18),反映學生普遍自覺關注權利與責任,也有同理心和願意伸出援手,但發表意見、參與社會和政治等相對較少,或僅限於交友聯誼,甚少與社會有需要的人有關。深入訪談的學生曾指出,他們願意幫助身邊的人,但未必奏效,且擔心誤墮騙局,只會選擇信任的平台參與社區活動。事實上,假如學生對其數字技術越有信心,越能成為良好的數字公民。

 

各界應協力提升青年在個人數字技術上的能力和信心,讓其在一個安心的數字世界裏發揮所學,積極投入推動個人與社會發展,避免誤墮數字騙局。MWYO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予社會各界參考:

 

建議一:提供強項為本的數字素養教育

教育局於2018年推出《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旨在協助學校了解如何發展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資訊素養。我們建議在現時的學習架構下,加入強項為本理念(strength-based approach)的教學指引。這理念可以發掘個人最好的質素,了解個人被忽略或遺忘了的天賦,並將之發揮出來,從而取得最好的成就。因此,把數字素養與強項為本教育兩者結合,將有助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之餘,也可令他們了解個人數字技術的優勢。他們可選擇適合自身優勢的數字活動,並發揮所長,例如學生的擅長於搜尋資料及信息的來源,可協助他人辨別信息的準確性。教育局也宜支援學校在學生的數字公民和數字技術上進行定期的評核,評核內容不但是能力的測試,也要包括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持續修訂教學內容。

 

建議二:加強數字政策辦公室的職能

政府於2024年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下稱數字辦),專責在政府內部和不同界別牽頭推動以數據、市民和結果為本的數字政策,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務,以期讓市民和商界透過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建設獲得更大裨益。我們建議數字辦應積極宣傳不同可靠的數字平台的特色和運作,並透過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下稱社創基金)資助具備協作和溝通功能的數字平台創新項目,並聯同教育局提供資源和指引,讓學校教育學生了解可靠的數字平台及使用習慣。此外,亦可為學生提供更多透過數字世界參與社區共融數字項目的資訊,讓學生發揮創意與增加對社區項目的歸屬感,由學生提交能運用數字技術促進社區共融的計劃書予社創基金,而社創基金可特別預留部分資金供學生申請之用。

 

建議三:青年委員自薦計劃開放數字世界的參與及經驗分享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下的委員會可特別增設數字世界的青年名額,邀請過去曾申請但未獲委任的青年(估計約逾一萬人次)與現任的青年委員參加,讓他們可在數字世界中發表意見、互相交流,以及籌備各類社區活動,例如設立數字平台,讓他們可在平台分享意見;或青年委員可自成工作小組,共同設計一些項目等。過去曾申請但未獲委任的青年,都是一群關心社會並願意作出貢獻的有為青年,政府應建立數字平台,與他們保持聯繫,亦可考慮作為恆常諮詢架構的一部分,尤其是各重要的政策諮詢,包括如何優化數字政策,讓青年履行數字公民責任,儘量吸納更多有意貢獻社會的年輕人的意見。

 

建議四:大專院校可建立數字聊天平台,並培訓大專學生與中學生義工團隊

研究發現,就讀學士學位的學生一般懂得在數字世界尊重別人,當身邊的朋友在數字世界裏遇到問題,學生大多表示願意伸出援手。我們建議大專院校(特別是社工學系)或學生事務處可建立數字聊天平台,並邀請該學系或該校的大專學生義務參加。在適度的協助、指引及培訓下(例如基本的情緒和心理輔導技巧、識別有需要人士的能力、轉介專業人士或機構的資訊和渠道等),參加的大專學生可提供一對一的聊天服務,以關心學生的情緒需要。數字聊天平台剛建立時可先作試行,累積一定經驗後可聯絡中學,讓老師邀請適合的高中學生參加,在校內支援初中學生。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副總監黎卓然總結:「數字公民意識有助提升青年的數字世界身份認同,實踐應有的權利與責任。作為良好的數字公民,應善用數字技術去達成個人理想,也會關心身邊的人和事,以及貢獻社區。以傳統儒家的說法,即是達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須培養出對世界的敏銳觸覺,更會在數字世界與人合作、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共同解決問題,協力推動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發展。」

 

報告全文:

https://bit.ly/MWYO_Oct24_DigitalCitize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