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市況波動易損手 大專學生理財能力如何「追落後」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香港大專學生理財能力及投資模式研究》
-
受訪學生的平均理財能力分數為12.7分(滿分為21分),反映他們的理財知識、行為及態度均有不少改善空間
-
商科學生的理財知識水平顯著高於非商科學生,但兩者的理財態度及行為卻未有顯著差異,反映學科内容雖有助提升學生理財知識,但未能驅使他們更審慎理財
-
研究發現在七個常見投資產品類別中(如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受訪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均認識不足
-
近七成(69.0%)學生投資者依賴個人分析而作出投資決定,反映他們對自己的金融分析能力有信心
-
近四成(39.3%)受訪學生主要透過YouTube獲得投資資訊,其次則透過朋友/家人(35.5%)和電視節目(32.5%),足見學生偏好透過影片來獲取相關資訊
-
政策建議:加強監管在社交平台上就投資產品發表的意見、大專院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切的理財教育課、發行青年債券及提高信用卡及個人貸款的年齡限制
市面上的投資產品琳琅滿目,究竟哪一種投資才適合自己?如何踏出理財第一步,避開陷阱及累積財富?這些可能都是不少投資新手的疑問。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下稱投委會)2021年的《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有22%的18歲以上的受訪學生持有投資產品,較2019年的2%大幅上升。儘管如此,社會仍缺乏有關他們理財能力及投資模式的研究及分析,不利持份者協助青年建立正確的投資態度。
為了解香港大專學生的理財能力及投資模式,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於去年8月至11月期間,透過8間大專院校向所屬學生派發問卷,進一步剖析其投資心態。最終,我們一共收回1,682份有效問卷(包括711位大學生及971位專上學生),並於今天(12月15日)發布研究報告。同時,MWYO亦於今年聯同教育機構「理財啟苗」在多間大專院校舉辦理財工作坊,面對面解答學生的投資疑問,並會於稍後分享當中的觀察及體會。
大專學生理財能力較低
受訪學生的平均理財能力分數為12.7分(滿分為21分),比投委會2021年調查中的分數為低,反映他們的理財知識、行為及態度均有不少改善空間。與投委會的數據相比,這次受訪學生的理財知識及行為分數均下降,但理財態度分數卻有所上升,顯示大專學生變得更注重長遠理財規劃,但未必有足夠的知識讓他們採取正確的行動以實現其長遠理財目標。
此外,我們發現修讀商業類科目(如經濟、會計、商業管理等)的學生理財知識水平顯著高於修讀非商業類科目的學生,但兩者的理財行為及態度卻未見顯著差別。這反映學科内容雖有助學生增加理財知識,但並未改變他們的理財行為及態度,驅使他們更審慎理財。
本研究中有27.1% 的受訪學生持有投資產品,而這些學生在理財知識、行為及態度三方面的分數均顯著高於未有持有投資產品的學生,足見實際經驗讓學生更加直接感受到投資帶來的風險及回報,除了能夠提升其知識水平,更有助他們認識理財時應注意的事項,培養正確的理財態度。
受訪學生普遍自評對投資產品認識不足
本研究發現在七個常見投資產品類別中,受訪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對其認識不足。即使是近期較多新聞提及的加密貨幣及非同質化代幣(NFT),亦只有5.7% 的受訪學生覺得自己已對其有足夠的認識。學生最希望了解更多的產品類別分別為股票(72.4%)、基金(65.8%)和債券(62.0%),這或與他們較多購買這幾類產品有關。
學生投資者作投資決定時大多依賴個人分析
最影響受訪學生投資者決定的三個因素依次為個人分析(69.0%)、財經新聞(59.6%)以及朋友與家人的意見(43.7%)。這反映學生投資者對自己的金融分析能力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夠從新聞報道中獲得足夠資訊,並作出正確的投資決定。
學生主要透過影片獲得投資資訊
受訪學生獲得投資資訊的主要渠道為YouTube(39.3%)、朋友/家人(35.5%)和電視節目(32.5%),足見學生偏好透過影片獲得投資資訊。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較常獲得投資資訊的渠道均非提供專業金融及投資分析的渠道。這或與大部分學生對投資的認識有限有一定關係。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學生或更偏好觀看一些專業性較低,但能以外行人聽得明白的詞匯解釋金融行情並提供投資建議的YouTube影片及電視節目。此外,專業的金融分析大多需要付費獲取或亦是學生偏好YouTube影片等免費資源的原因。然而這類影片儘管較為容易明白,但質素參差,内容亦缺乏監管,或令透過此途徑獲得資訊的學生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
在了解香港大專學生的理財能力及投資模式後,我們認為要協助大專學生在充分理解相關風險及回報的情況下按自己的理財需要進行投資,需要不同持份者的合作和支持。我們因此有以下四項建議,以供各界參考:
1) 加強監管在社交平台上就投資產品發表的意見
本研究發現58.9% 的受訪學生會從至少一個社交媒體平台接收與投資相關的資訊,足見這些渠道對大專學生投資觀念及決定的影響力。現行監管框架下並沒有任何條文能夠管制非《證券及期貨條例》持牌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就投資產品所發表的意見是否準確。有見及此,我們建議證監會可參考中國內地、澳洲、英國及歐盟的做法,加強對在社交媒體上就投資產品發表意見的監管,包括如何定義及涵蓋哪些人士。
2) 發行青年債券
本研究發現學生投資者的風險能力較低,投資時亦注重長遠回報而非短期利潤,因此債券或是較適合他們的投資產品。我們因此建議政府可參考銀色債券,發行青年債券供30歲以下青年認購。每手應為港幣1,000元,讓更多青年負擔得起。
3) 提高信用卡及個人貸款的年齡限制
本研究中有41.7% 的受訪學生持有信用卡,反映有一定數量的大專學生已進入信貸市場。我們建議政府聯同銀行業界參考美國以及個別本港銀行的做法,將申請信用卡及個人貸款的年齡限制提升至21歲,以減少大專學生在未有穩定收入前便開始累積債務的情況。
4) 大專院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切的理財教育課堂
大專院校擁有不少資源並能接觸到大量學生,因此我們認為由其在校園内為學生提供更多理財教育課堂,是最有效提升學生理財能力的方法。在設計相關課程時,可考慮加入模擬投資環節,讓學生能夠更直接地了解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與回報,同時院校應按學生理財知識水平和需要調節課程内容。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對大專學生來說,投資是令財富增值及提供額外的收入來源的重要途徑。然而,他們對理財的知識及產品的認識不足,使其投資有更高的風險,長遠或會導致青年出現負債等問題。因此,我們期望能制訂更完善的投資規管,以及更全面的教育課程,為初踏入市場的年輕投資者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