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立法會研究制訂長遠青年政策和發展藍圖小組委員會– 「助力青年向上流動」意見書

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及要關心關愛青年人,特別指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隨着第六屆政府重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並於年底發布《青年發展藍圖》,為青年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設定政策目標,創造青年上流機遇。為制訂全面的香港青年發展政策,MWYO 青年辦公室(下稱 MWYO)一直致力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舉辦不同活動,藉以了解青年的需要,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給社會各界。

我們認為香港青年發展政策的願景為:「加強青年思想質素和全面發展能力;引導青年愛國、勤學、專業、修德、明辨、篤實、兼融和關愛,不斷成長,享有快樂充實的人生;並以承擔和創新精神,為香港、國家及全世界福祉作出貢獻,肩負起達成中國夢的責任。」以下我們會就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公民參與、居住及社會關係重建等六個範疇作出建議以至成效指標。期望當局協助青年找到實踐夢想的機會及方向,在社會向上流動。
 

身心健康方面

建議一:促進公私營精神科服務分流

背景: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競爭環境,加上近年的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稱疫情),導致青年承受多重壓力,身心健康面臨嚴峻挑戰。惟公立醫院精神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過長,私營醫療機構的費用又十分昂貴,令有需要的青年求助無門。為減輕公立醫院精神科負擔,當局應制訂措施提升公私營精神科服務分流效率。與此同時,考慮到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費用對來自基層家庭的青年而言難以負擔,政府應提供財政支援讓他們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建議:設立「青年精神健康醫療配對基金」,與私營企業共同資助青年接受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並由青年服務機構營運相關計劃,以結合民間和商界力量,協助有需要的青年尋求私營精神科治療服務,讓他們及早得以治療。當中考慮因素包括與私營企業的資金配對比例,以確保基金能順利運作。

成效指標:一、受惠青年能更早接受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二、受惠青年的精神健康情況改善;三、青年於公營精神科服務需求和輪候時間減少
 

建議二:普及社區運動,增設和活用運動設施

背景:近年青年過肥與過瘦情況都有上升趨勢,或多或少反映他們在飲食、運動和作息時間等生活習慣均未如理想。再者,社區缺乏足夠體育設施,而現有的設施亦不夠吸引和方便,這會阻礙體育普及化的發展,令到青年參與運動和培養恆常運動習慣難上加難。雖然政府推出「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但參與學校數目和成功與體育團體合作數目均有提升空間。

建議:增撥資源擴充「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鼓勵更多學校參與提供場地,同時擴大受惠對象,最初可先讓學校舊生使用,待檢討後再考慮延伸至公眾。要有效擴展上述計劃,當局還需了解不願參與的學校之顧慮。這方面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協調角色,例如可考慮由康文署擔任學校課後時間的體育場地管理人,由政府承擔學校相關的行政開支,包括聘請人手的開支、協助購買保險、制訂場地使用守則等。

成效指標:使用設施青年的運動時間增加

 

 

教育方面

建議三:以較軟性及青年接受的角度推動公民及國民教育

背景:近十年社會政治紛爭不斷,加上國際環境等多項複雜因素,青年的國民身份認同薄弱並有待加強。雖然政府積極推行不少相關政策,但在部分已建立自己思想價值的青年身上成效未必顯著,若強硬推行或造成反效果。相反青年認為透過親身體驗的考察交流活動,更能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有見及此,當局可推行活動或資助青年到內地城市體驗及交流,藉此欣賞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文化底蘊,以及與當地青年互相學習和建立感情。

建議:

  1. 推出「青春高鐵線」,與國家部門協作提供優惠套票給學生在長假期無限次乘搭高鐵。可先以城市點對點的方式開始,例如香港來回上海或南京,其後逐步增加套票覆蓋城市。
  2. 推出「文青通」,資助青年觀賞當地的傳統和流行文化藝術作品,如影視、音樂、戲劇、舞蹈、體育等,以及購買表演場地和博物館的通行証。
  3. 舉辦不同形式環遊大灣區各城市的活動(如單車、馬拉松及渡海泳等),增加青年對大灣區生活環境以至就業市場的了解。

成效指標:一、參與者透過相關計劃更了解內地風土人情;二、參與者對內地觀感提升;三、參與者國民身份認同增加

 

建議四:提升教育科技資源質素和選擇

背景:疫情下眾多學校轉為網上授課,但它們使用教育科技的差異很大,部分只流於以視訊軟體上課,有些卻有效透過科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背後原因包括,不少學校認為難以物色配合行政和教學需要的產品,而初創公司則不清楚用家需要,亦在累積實證基礎以吸引投資者方面遇到挑戰。就此,政府可協調持份者了解市場需求,並扶持本地研發,從而發揮教育科技的潛力。

建議:

  1. 於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成立「科創產品需求小組」,當中應有校長及前線教師等教育界代表、科創界代表和大專學界代表等,負責商討出數個重點產品需求,列出「重點技術建議清單」,並根據清單逐步調整香港教育城 eREAP 計劃下產品的選擇,務求教育科技資源能符合用家的需要。
  2. 成立「教育科技創新基金」扶持本地研發,特別是由教育界和科創界商議、學校接受程度較高的產品,讓初創公司在過程中累積實證基礎,再吸引投資者注資。基金亦可撥款舉辦初創比賽,鼓勵公司研發技術。

成效指標:一、學校更有效物色合適的教育科技產品,以協助教學和行政工作;二、項目能扶持更多教育科技初創成立、將研發產品化,以及吸引投資者融資

 

建議五:優化和提升自資院校吸引力

背景:

以往自資院校質素參差,但隨着政府將修訂《專上學院條例》以完善院校註冊的機制,有望提升自資教育水平。但更大的挑戰是,在近年學生數目減少的趨勢下,部分自資副學位課程的收生人數持續嚴重不足。有鑑於此,當局可為自資院校提供更彈性的招生機制、協助它們制訂更貼近市場需要的課程內容,以及從資助學生和增加升學銜接渠道方面提高學生修讀意欲。

建議:

  1. 放寬自資院校取錄非本地學生的限制,將招收內地、台、澳學生的上限調高至兩成或以上,讓各院校更靈活地招生,爭取更多內地學生報讀課程。
  2. 將教資會資助銜接學位的名額加至6,000個;並鼓勵開辦優質職業導向課程的自資院校,與職業訓練局和其他提供有關課程的機構商討設立更多可銜接的升學機制。
  3. 進一步擴大及恆常化「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財政上鼓勵更多院校開設具特色而有市場需求的課程,例如與新興產業相關的課程。
  4. 支援一些自資院校在開設新的副學位課程時兼顧大灣區和香港市場需求,以職業導向為主,例如機械設計、產品開發、文化保育等,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就讀。

成效指標:一、更多非本地生,特別是從內地來港修讀自資院校課程;二、更多本地青年受惠於不同資助計劃和銜接機制繼續升學;三、更多自資院校開辦按香港以至大灣區市場需要,又或優質職業導向的課程;四、部分自資院校嚴重收生不足情況紓緩

 

工作方面

建議六:制訂「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

背景: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已存在多年,一直以來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組成。以往不同屆別的政府都有嘗試發展其他新興產業,惟情況未見有明顯改變。單一產業結構無疑限制了青年的工種選擇和事業發展,並影響他們的工資水平。儘管近年政府和各界越益重視特定新興產業(例如創新及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和體育產業等)的發展,但這些行業環環相扣,必須有更宏觀的策略以確保政策支援和部署方向一致。

建議:為每個特定新興產業制訂長遠發展規劃,以及更宏觀的「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此藍圖應由政府中較高層次的架構主導研究工作,並對行政長官提出建議。當中不應只局限於香港市場,必須把大灣區以至國家發展大局放入考慮當中。具體內容包括:選定和審視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和挑戰、在促進協同效應的前提下為這些產業訂下發展和目標,以及制訂執行策略和人才培訓政策等。

成效指標:本港產業結構更多元,新興產業的青年就業人口及其收入,以及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提升

 

建議七:支援企業開設更多實習職位

背景:僱主多以學業成績為招聘初步篩選準則,成績一般、學歷不高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剛畢業青年或會失去機會。如青年能早點透過實習了解行業和職場文化、累積工作經驗、提升職場軟技能,有望能增加個人競爭力,亦對未來發展規劃有更充分的理解。可是,現時一般實習計劃的行業種類狹窄、實習日子短、給予中六畢業生的機會有限。事實上,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來說,舉辦實習計劃有人力和資源上的考量。

建議:

  1. 參考勞工處在 2009 年推出的「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資助企業開設約 4,000 個短期實習職位,為近期畢業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政府應重推此計劃,以一年為期,但新的計劃應包括高中、文憑和副學位畢業生,而非只限於學士學位畢業生,以回應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就業困難。
  2. 把「專上學生暑期實習計劃」延伸至合資格中學生及剛中六畢業學生群組,設立恆常的「中學生暑期實習計劃」,每年在各政策局或部門物色不同適合中學生的實習崗位,鼓勵他們申請,協助他們累積工作經驗和進行生涯規劃。
  3. 為中小企成立實習資助基金,資助最少為期兩個月的實習計劃,政府按每名實習生(對象主要是中六學生)補貼最低工資,以減低公司的薪金成本。
  4. 成立中學實習諮詢及支援辦事處,專責於市場及中學執行實習的相關工作,為公司、中學及其他籌備團體提供更多支援。

成效指標:一、參與青年更了解職場情況及提升職業軟技能;二、參與青年更了解自己的生涯規劃和未來發展;三、參與青年透過這些計劃得到全職工作;四、僱主更了解青年的能力和不足;五、僱主透過這些計劃聘請全職僱員

 

公民參與方面

建議八:增設「青年專員」

背景:不少青年有意參與地區事務,但體制內的參與渠道不足。至於體制外,社會事件及疫情令不少與政府的恆常溝通渠道取消,餘下的渠道則效能不高。對政府而言,在現時的政治氛圍下,以政府名義接觸青年的效果未必最好。故此,當局須提供足夠和有效的制度化渠道,吸納社會上更多年輕賢才,讓他們能就影響自身的公共事務,向政策制訂者表達意見,並在政策制訂過程中發揮影響力,貢獻社會。

建議:在 18 區各區(如以政治委任方式)增設「青年專員」一職,主要職責包括:監督地區青年計劃的運作、統籌地區青年政策的實施、向政府反映地區的青年持份者關注的事務及問題、與各部門磋商及合作解決地區青年問題等。當局應確保甄選準則透明開放,讓有興趣的年輕人了解需具備甚麼條件。當此參與渠道發展成熟後,局方宜考慮更多方法更廣泛地吸引青年參與,使他們有機會成為「青年專員」。

成效指標:參與青年認同與政府的溝通和關係改善、政府政策更貼近他們的需要、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增加

 

建議九:推行參與式預算

背景:參與式預算是一套機制,讓市民參與討論和決定部分公共預算的用途或執行項目的優先次序。一般的過程是參加者:理解預算項目和議題、提案、討論或審議方案、以問卷調查或投票等方式選擇執行優次、監察方案的落實。參與式預算屬較創新的方法吸引青年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機會在社區實踐,從而加強他們的社區歸屬感,拉近他們與體制的關係,逐漸建立信任。

建議:一、在西九文化區和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揀選特定範圍或議題試行參與式預算。可考慮在海濱共享空間的「期間限定」部分,定下活動主題(如運動或文創)和預算額,由當區居民(包括青年)提議、討論和決定方案;二、物色康文署轄下已變老舊或使用率低的公共空間,預留款項讓當區青年按撥款宗旨討論和提案,並以不同形式(如投票、問卷調查)決定如何運用款項活化空間。

成效指標:參與青年認同政府的公共服務質素提升、制度的透明度和回應市民的能力提升、與行政部門的關係改善、公民意識提升、公民參與效能感提升、社區歸屬感提升、無力感下降

 

居住方面

建議十:推出「青年租金津貼試行計劃」

背景:住屋難、住屋貴和住屋細的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社會,而青年亦會因居住成本過高而影響儲蓄,窒礙一些大膽創新的意欲;並有機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缺乏私人居住空間,不但影響生活質素,更有機會降低青年結婚生育的意念。更甚者,有不少青年正居於惡劣和狹窄環境。可是,目前的公屋和居屋供應不足以應付青年需求,在輪候及配額編制上年輕人往往處於弱勢。

建議:研制 「青年租金津貼試行計劃」,津貼 18 至 30 歲入息不超過其年齡組別每月入息第 75 個百分值(約 20,000 元,下稱水平線),總資產淨值不超過 35 萬元的在職青年租住 300 呎或以下,不高於同區平均月租的私人房屋,而他們需支付水平線的 20% (約 4,000 元)作租金。計劃由名額 2,000 個開始試行,為期三年。此計劃目的為即時協助有需要的青年順利過渡到入住公屋、有能力租住更高質素的私樓或置業的階段。

成效指標:一、參與青年的居住空間改善;二、計劃完結後,受惠青年入住公屋、有能力租住更高質素的私樓或置業;三、協助青年達致中期個人發展目標積累儲蓄

 

社會關係重建方面

建議十一:協助反修例事件在囚青年重回社會

背景:

警務處處長表示,若反修例事件中承擔了法律責任的年輕人有悔意,應該給予機會,讓他們覺得有希望,對社會和諧穩定非常重要。目前在協助這些青年重回社會方面有幾項挑戰:一、他們很多持高學歷和專業技能,但懲教署的教育和就業支援偏向中學程度在囚人士,專業認可資格課程名額及選擇不足;二、有社會組織舉辦家庭和社區關係重建活動,但彼此欠缺溝通及參考數據,各自為政;三、警務處和懲教署開展「並肩同行」計劃,改善在囚人士跟家人的關係,但計劃因屬義務性質而欠缺人手。

 

建議:

  1. 懲教署和警務處宜聯同其他政府部門擴充「並肩同行」計劃,增加家庭關係重建活動,並聯同社會組織向社會人士傳遞在囚青年的想法。
  2. 提供更多適合較高學歷在囚青年的課程、專業資格考試和工種選擇。
  3. 成立支援基金和委託支援機構舉辦更多針對性活動,讓社會人士和在囚青年加深了解。

成效指標:一、提升在囚青年的升學/就業機會;二、提升在囚青年獲取更高學歷、專業資格和較高薪職位;三、社會人士和在囚青年加深了解;四、在囚青年和家人關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