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在職青年收入減 貧富懸殊更嚴重

撰寫 : 陳朗軒

香港青年面對的失業問題為多年來最嚴峻,不乏社會關注。可是在職青年遇到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皆因他們的生計也受疫情重挫。根據扶貧委員會2018年報告,當年本港有近三萬名25至29歲貧窮青年,當中有六成在職或失業,不難想像現時情況只會更差。事實上,這正是我們研究成果反映的現象。

 

MWYO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五月下旬進行了一次電話意見調查,成功訪問421名18至34歲在職青年;亦早前發表第一期《青年備註》,訪問了九位在職青年,了解他們的工作實況和對就業的看法。我們發現在職青年放無薪假和收入減少的問題甚為明顯,這對低職位及低薪的青年影響最大。從表一可見,某些行業更是重災區。

 

表一:部分行業在職青年的就業狀況部分行業在職青年的就業狀況

 

服務業青年被迫放無薪假

 

在市道低迷下,有公司強制員工放無薪假,以節省營運開支。調查顯示,在職青年當中,有22%須放無薪假。最受影響的行業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年輕從業員當中有39%遇到類似情況,其次為運輸、倉庫、郵政及快遞業(36%)和住宿及膳食服務業(32%)。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下稱專業服務業)包括推廣、公關、法律、會計等行業,估計由於本港企業營業額減少,故此少了僱用以上專業服務,以致這些行業僱主要在短期內減省人手以縮減開支。

 

同時,在疫情下受影響的還有運輸、住宿及膳食等旅遊產業經濟活動,因為全球客機停飛令航空業迫於縮減人手,旅遊業停頓也令酒店業和飲食業大挫。《青年備註》有訪問在酒店工作的青年,酒店安排員工放無薪假、要求員工隔日上班縮減人手,並削減員工福利。
 

零售業青年收入減因銷售額驟降

 

在職青年除了面對放無薪假情況,收入也有所減少。調查發現,超過三成(32%)在職青年的收入水平比去年底有下跌。收入減少最為普遍的行業是進出口、批發及零售業,過半業內青年員工遇到類似情況。參考統計處數據,本年首五個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比去年同期大跌三成半,從業員的收入也無可避免受連帶影響。

 

我們亦嘗試了解放無薪假與收入減少的關係,發現零售業收入減少的現象未必與放無薪假有關。調查結果中,收入有所減少的零售業從業員當中只有三成同時須放無薪假。對比之下,調查中幾乎所有收入減少的專業服務業從業員同時須放無薪假。這可能反映在職青年遇到的就業問題也視乎行業,從事零售業的年輕人,即使未必放無薪假,收入也大打折扣,原因可能是收入以佣金為主,而市道低迷令銷售表現變差,收入難免貼近底薪。從事專業服務業的年輕人薪金較少以佣金形式計算,收入較為穩定,而收入減少可能因為公司安排放無薪假,而非受其他因素影響,而下跌的情況較為短暫。

 

我們也觀察到僱主縱使不直接減薪,也可以其他手段「壓價」。有接受《青年備註》訪問的青年反映其任職公司改以時薪計算他的工資,並將客戶聯絡等行政工作的時間剔出工時以外,間接令收入大減,工作量卻沒有因此而減少。隨着類似情況愈加普遍,勞工處應更關注僱主有沒有單方面改變僱員合約,變相剝削僱員的情況。
 

收入大跌致貧富懸殊惡化

 

在職青年收入下降,令人擔憂對基層青年的影響。若我們從行業的比較轉到職位的比較,可看到從事工藝/機器/非技術工作的青年收入減少的情況最嚴重,有高達六成(63%)收入少於去年底。從事這些低技術職位而遇到收入減少的青年當中,逾六成同時須放無薪假,大多從事建造業、運輸業或住宿及膳食服務業。

 

收入減少排第二的職位竟是經理及行政人員(39%),比率與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38%)相若。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的收入可能與公司業務表現掛鉤,而遇到近月經濟衰退,公司營業額大減,他們的薪金也隨之而萎縮。不過,也有不少經理及行政人員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依然加薪,有三成(34%)任職這類職位的青年收入增加,為眾職位之首,可見這些職位面對的風險和回報均比其他職位高。

 

但要數收入最穩定的職位,非專業人員莫屬。任職工程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專業職能的青年,有兩成(22%)有收入增長,而只有不足一成(8%)收入減少,可見疫情對他們收入的影響比其他職位輕微。相比之下,從事低技術工作的青年,工作前景本已不明朗,更甚者收入既低且不穩定。由此可見,疫情對他們的衝擊明顯比其他職位的青年大,他們所需支援也較多。

 

圖一:不同職位的在職青年自去年底的收入變化不同職位的在職青年自去年底的收入變化

 

我們亦了解到,月薪較低的青年有較大機會遇到收入減少的情況,更讓本港貧富懸殊差距擴大。調查發現月入兩萬以下的青年,有近半(49%)遇到收入減少的情況。他們與月入兩萬或以上青年的遭遇大相徑庭,後者只有低於兩成青年(19%)收入減少。香港貧富差距幾乎冠絕全球,堅尼系數位居全球頭十位,而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進一步擴闊青年貧富之間的鴻溝。
 

政府應直接援助低薪在職青年

 

由上述數據可見,疫情對不同行業、不同職位在職青年的打擊嚴重程度不一,但政府對在職青年的援助既無針對性又欠直接。雖然政府除了「保就業」計劃外,有對特定行業給予資助,紓緩企業的經濟壓力,但這些資助並非直接讓員工受惠。「保就業」計劃只要求僱主承諾不裁員,而並無針對其他狀況,如迫放無薪假和減薪。 換言之,受資助僱主就算履行承諾不裁員,也可透過不同手段壓低員工薪金,使計劃失去緩解在職青年問題的效用。因此,政府應考慮為某些較受影響的行業從業員和低薪及低職位的僱員直接提供協助,紓緩他們因收入和工作量減少帶來的經濟壓力。

 

同時,勞工處應更關注僱主有沒有剝削員工的情況,儘快跟進,以維護他們的權益。此外,在職貧窮問題惡化之際,扶貧委員會除了從家庭、長者和兒童着手外,也應設法為在職貧窮青年提供協助,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
 

 

2020年7月20日原文刊於《信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