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跳出電子書 教育科技新想像

撰寫 : 黃樂謙

新冠肺炎疫情下,學界提倡停課不停學,教育科技從冷門議題,搖身一變成為探討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有別於過往針對電子教科書(下稱電子書)普及程度的討論,今次各界的焦點圍繞師生是否適應網上學習,也有學校分享利用視訊軟件教授非學術科目的經驗。筆者希望把握契機,延伸近期的論述,思考教育科技更長遠發展。
 

發展電子書是政府重要策略

 

政府過往投放不少資源在促進教育科技上,包括支持學校Wi-Fi基礎建設、提供教師專業訓練課程,乃至設立網上平台分享教學資源,但社會焦點經常停留於如何「搬字過紙」,即怎樣才可以鼓勵書商從印刷市場改投電子書?又何以令電子書更融入日常課堂?這些思維與當局的大方向不謀而合,不論是2012年以公帑資助不同機構開發電子書,到2014年政府發表的「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發展電子書依然是港府對教育科技的重要策略。
 

無論供與求,電子書均無市場

 

然而,在疫情前,電子書不符發展趨勢已早有徵兆。審計署曾在2018年發表報告,審視教育局在善用科技促進教學的不足。其中一項主要批評,就是電子書不論在需求及供應均出了問題。

 

在供應方面,截至2018年4月,在教育局「適用書目表」中印刷版有479套,電子書只有49套,當中沒有一套是為中四至中六學生設計的。可見,追求電子書發展似乎是當局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不是書商的共同目標。

 

在需求方面,在16/17學年,中學及小學的電子書使用率分別只有24%及8%,顯示大部分學校均未能將電子書融入日常教學。除了欠缺供應,也歸因於學校及教師根本沒足夠誘因使用電子書。說白一點,亦即使用電子書的好處未能蓋過其代價,例如教師及學生的適應時間、購買電子書或電子裝置的成本等。
 

停課不停學再顯教科書不合時宜

 

要繼續了解教育界對電子書的需求,或能從近四個月對網上學習的觀察找出些端倪。若電子書發展成熟,這些教材理應是學校的「救命草」,因為學生只要一機在手,就能從各科的電子書中閱覽課程內容,教師亦無須大費周章準備網上教材。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校還須花時間向學生郵寄教材(例如筆記和工作紙),教師更要花心力處理更複雜的「行為問題」,例如怎樣透過有效的課堂管理及師生互動,增加學生投入感。這數月的經驗,反映電子書未能補充學校教材上的需要,其在教育科技上的角色逐漸減退。
 

重新想像教育科技規劃才是關鍵

 

即使電子書不再是討論焦點,教育科技還是要發展下去,問題是應向哪個方向走,以及走得多遠?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參考世界各地在電子資源和教材內容上進展如何。

 

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一份研究報告,除了政府經常提及的提供電子裝置及電子書,以及將教學內容無紙化外,教育科技項目還包括為了作出行為介入而設的應用程式,例如家長資訊平台,目的是讓家校合作更緊密;以及幫助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程式,讓他們透過程式的互評功能養成正面評價朋友的習慣。另一種教育科技是網上學習平台,旨在為學生及大眾以負擔得起的價錢完成不同大專院校的課程。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上述科技均不是用來補充學校的課程綱要,而前者更是將教育科技從學術教育延伸至其他二十一世紀技能或價值觀的培養。

 

面對教育科技眾多範疇,各地政府及學校均面對一樣的難題,就是如何揀選適合的教育科技。筆者認為,校方在選擇使用不同的電子資源和教材內容時會有各自考慮(例如是否配合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因應學生需要等),但作為以更宏觀視野帶領學界的政府,應當審視當區的教育需要,縮窄應發展的教育科技範疇,再給予適切支援。

 

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所指,教育科技的潛力在世界各地均未被釋放,而推動發展的方向,是探討各項教學方法如何互補,然後收窄教育科技發展的重心。近月網上學習大行其道,但電子書並無因此受熱捧,筆者期望當局下一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對教育科技有更清晰的目標,制定更具想像力的藍圖。
 

 

2020年6月26日原文刊於《明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