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融合教育推行逾廿載 「有效融合」須兼顧不同學生

撰文:MWYO青年辦公室實習生 彭恩慈

 

融合教育推行逾廿年,學校須按教育局的運作指南,以「全校參與」模式實踐,其中一個目的是幫助各持份者理解、接受和尊重,甚至懂得欣賞個別差異,從而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並建構和諧社會。可見理想中的共融校園不單讓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下稱SEN學生)融入主流教育,而且希望他們和非SEN學生以平等的心態建立關愛互助的文化。

 

同儕接納攸關重要 側重援助角度或招反效果

近年融合教育政策及其修訂集中於師資培訓,較少提及SEN學生與非SEN學生的正確互動。即使在同一課室內上課,亦未必讓兩者完全明白和理解共融的正確觀念。由於校方會保密SEN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其他學生可能對於他們個別的調適政策感到不公,又或有感SEN學生拖慢自己的學習進度。缺乏認識彼此的差異,非SEN學生或對SEN學生反感,拒絕在課餘與他們相處。SEN 學生無法加入學校的社交圈子,也難以提升社交技巧,對將來融入和貢獻社會可謂一大掣肘。

 

參考教育局運作指南,「全校參與」模式下有七個特色,包括「朋輩支援」。不少學校在此範疇下為SEN學生提供朋輩輔導,讓非SEN學生從旁協助SEN同學,促進兩者交流。可是,此切入點某程度上界定了非SEN學生(幫助者)及SEN學生(受助者)的高低之分,或會潛移默化前者優人一等的思維,亦限制了後者的潛能發展,為締造共融校園徒添障礙。

 

加強學生價值觀教育 以其他學習經歷深化共融概念和體驗

要建立平等參與、接納彼此差異和欣賞別人的平台,政府和學校可多運用課堂以外的空間和時間,以其他活動方式豐富非SEN學生和SEN學生的溝通和協作。課外活動不會與成績掛鉤,可減輕學生壓力,加上教師無須追趕課程進度,彈性較大。校方可將非SEN學生和SEN學生以混合形式分組,一起學習新事物和培養興趣。活動完結後,教師可帶領分享環節,引導學生憶述活動和發掘對方的優點,繼而教導共融概念的重要性,啟發學生檢視自己過往與人相處的態度及行為,培養平等的互助精神。

 

MWYO青年辦公室早前在「全人發展教育實驗計劃」下資助以服務SEN學生為主的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改建教室,以學生感興趣的巴士主題來舉辦社交小組。活動前後問卷反映同學的溝通和關係管理能力顯著提升,校長亦指嶄新的學習體驗對學生紀律和學業成績均有正面影響,可見另類教學和多元的其他學習經歷對增加SEN學生的學術和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共融校園指標須更新 量化和質化研究雙管齊下

縱觀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情況,教育局的量度工具——《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共融校園指標》未有隨《香港學校表現指標》在2022年一併更新,15年前(2008年)所編制的量度工具未必與時並進,能有效評估各持份者對校內融合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成效。筆者建議共融校園指標的更新方向可配合教育趨勢,如教育局近年十分重視的全人發展指標,以及整合《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手冊》的元素,優化指標的量度方針和實踐指引。

 

其中要評估非SEN學生對於SEN學生的接納程度,可從量化及質化的研究量度。首先,在現行相關問卷調查中增設關於融合教育的問題,以收集量化數據,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校園共融措施的想法。政府或學校更可委聘學術機構或智庫進行有系統的外評,透過觀察活動過程和深度訪談學生,研究如何提高學生間的可融合性。

 

政府不妨參考不同地區如英國、挪威、台灣的做法。例如,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22年進行關於SEN學生的學習體驗的調查,當中SEN學生在訪談強調同儕接納有助消除孤獨感,提高對學校的歸屬感,使他們更適應及融入校園生活。量化及質化的調查可以使學校和政府更全面掌握兩者共融情況,多管齊下令學生達致有效融合。

 

 

 

2023年11月21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