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制訂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為青年提供多元就業出路
上星期剛發布的《財政預算案》除了提出多項短期抗疫紓困措施,同時亦大談長遠經濟發展方向。值得關注的是,司長在預算案中提及香港在風光的經濟發展背後,仍然存在與青年息息相關的深層次問題,包括:「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青年人未能一展抱負⋯⋯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世代人士,顯示經濟結構提升的速度,不足以為青年人創造足夠的優質職位。」造成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本地經濟結構單一,青年畢業後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這不但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同時對下一代亦造成深遠影響,窒礙青年發展的可能性。
青年面臨職位錯配和高學歷在職貧窮問題
MWYO青年辦公室目前正進行有關「青年發展藍圖建議」研究,當中邀請多位中學和大專學生,以及在職和創業青年進行焦點小組訪談。很多參加青年都不約而同地反映本地優質職位不足和缺乏多元化,不少高技術職位集中於金融服務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等行業,其他行業諸如文化及創意產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緩慢,這局限了他們的工種選擇和事業發展。2021年政府統計處資料就顯示,較高技術職位(如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的每月收入中位數介乎2.3萬元至4.8萬元之間,與較低技術的職業(如工藝人員、非技術工人)的1.2萬元至1.8萬元水平差距甚遠。早前更有研究指出,需要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由2009年的86,300名(佔總大學學歷勞工11.9%)遞增至2019年的179,900名(佔總大學學歷勞工16.2%)。可見經濟結構單一,足以衍生青年職位錯配以至高學歷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事實上,經濟結構問題早在2009年的施政報告已有提及,歷屆政府亦不是沒有嘗試應對。例如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梁振英強調創科和「再工業化」,而現屆林鄭月娥亦在這兩個範疇多次注資,並建議在政府架構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等。然而,十多年過去,這個問題仍未見顯著改善,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在2010至2020年間的總增加價值,一直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一半以上。成效不彰可以有眾多原因,例如是歷屆政府沒有一致的產業政策目標和共識、政策執行力度等問題。但無論如何,事實就是青年的職業選擇很大程度受本地產業結構影響,甚至在大學選擇主修科時,明知不是自己的興趣和強項,也不免要多加考慮金融、工商管理、會計和法律等科目。
產業政策支援規模和部署節奏不一
既然今次《財政預算案》亦特別提出有關問題對青年發展的影響,筆者建議當局儘快制訂對策,檢視以往的措施,找出問題痛點。其中一點不難發現的是,雖然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創新及科技、文化及創意和體育等產業發展,但目前這些產業的政策支援規模和部署節奏不一,有些相對全面(如創新及科技產業),有些卻仍停留於零散的撥款支援計劃,並由政府不同部門負責,缺乏統一遠景和具體發展目標(如文化及創意產業)。事實上,這些產業雖然具備明確特質,但有些地方是環環相扣,例如環保、資訊科技和創科可以有很多協同發展空間。政府除了應為每個特定產業制訂長遠發展規劃,而且要宏觀地促進產業之間的互相配合,以產生協同效應。
發展新興經濟產業,提供多元化就業市場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2019年中央政府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及要依托香港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筆者建議當局及早制訂「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下稱藍圖),由政府中較高層次的架構(如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主導,相關政策局(如現屆政府建議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參與研究工作,對行政長官提出建議。藍圖不應只局限於香港市場,當中必須把大灣區以至國家發展大局放入考量當中。
藍圖的主要功能應包括:一、選定對香港長遠提升競爭優勢至關重要,能配合國家產業和優惠政策,並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全面審視這些產業的生態與其需要,以及正面對的挑戰(如來自其他地區的競爭、教育配套與人才不足、政策和法例上的限制);三、分析各個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探索達致協同效應的空間,為這些產業訂下明確的發展方向、目標和長遠規劃;四、提出具體執行策略和人才培訓政策;五、協助行政長官統籌政策的推動。
過去鄰近地區已因應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等形勢,紛紛制訂了類似的產業發展規劃。例如廣東省人民政府於2020年發布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打造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群(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如新能源產業),並提到2025年的具體發展目標。另外,台灣於2021年亦推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而韓國早年更有《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
香港作為國際先進城市,需多加參考其他地方的例子,及早為本地長遠產業發展制訂藍圖,保持香港持久的競爭力。如此才能做到《財政預算案》所承諾的「豐富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從而創造更多優質、多元的就業機會。這樣既可讓市民更好受惠,又可創造條件和提供資源解決如房屋、貧窮等深層次問題。」
2022年3月8日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