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參與式預算對居民社區參與有何影響?(二)

撰寫 : 郭東旺

過去一年,不少論述均認為香港已進入由亂及治的歷史拐點,是時候思考怎樣提升治理能力,改善民生的問題。然而,下一步要做到由治及興,有些地方是管治者以至關心香港的朋友都不能忽視的,包括怎樣與市民建立有效溝通和掌握第一手地區民情、未來香港的公民社會應如何發展並發揮其應有的角色,以及如何提升市民參與信心等。這些都是牽涉長遠民生福祉、改善公共服務質素、維持有效管治的關鍵。為此,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於上半年亦試行了本地首個「屋邨模式」的參與式預算—「彩福邨參與式預算試驗計劃」(下稱:「計劃」)。

 

上回提到「計劃」由彩福邨的互助委員會(下稱:互委會)主席牽頭,MWYO籌辦,讓當區居民建議如何使用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下稱:邨管會)中有關「邨内改善及維修保養工程」及「屋邨活動」的部分公共撥款。過程中居民可以參與其中五大階段,包括:一、理解預算項目和議題;二、提供建議方案;三、審議和討論方案;四、為方案的執行優次排序;以及五、監察有關方案的落實。「計劃」除了對地區管理部門帶來連串正面成效,今回將集中討論它對居民社區參與有何影響。

 

一、促進在傳統渠道下易受忽略的居民參與社區事務

 

MWYO透過問卷調查成功在300位投票居民和95位提案居民中,收集了225位投票居民和71位提案居民的意見,並且深度訪談了十位入圍提案居民。當中發現「計劃」對參與居民有四項主要成效。

 

首先,「計劃」促進了更多背景多元的彩福邨居民關心屋邨事務,尤其是那些在傳統參與渠道下容易被邊緣化的居民。從相關問卷調查可見,提案居民的年齡由14歲至80歲不等,其教育背景十分多元,涵蓋未受教育或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和專上教育等不同程度,其中有近一成是新移民或少數族裔。

 

其次,有超過七成提案居民和六成投票居民除了今次「計劃」外,過去18個月沒有以其他方式(如:向區議員或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參與公眾諮詢)反映以至改善邨內問題,也有近三成半提案者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沒有投票。可見有不少參與「計劃」的居民,包括少數族裔、新移民和青少年,他們雖然對社區有意見,但礙於對參與途徑或行政部門不熟悉,一直屬於隱潛的社區參與者。而「計劃」正好把他們對社區的想法轉化成有效和有序的參與。

 

二、促進居民思考社區需要和解決辦法

 

參與今次「計劃」的居民不僅是反映社區問題,而且要提出改善建議,這有助刺激他們進一步思考。正如十位入圍提案者均表示,其提案靈感源自對社區生活的反思,看看有甚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其中一位居民Zoey(為保障私隱,所有居民名稱均用上化名)指:「因為我們條邨比較多新移民和長者,很多年青人不是太了解獨居長者的實際生活情況,因此我想透過方案(彩福送暖樂滿屋)讓自己和大家都了解下。如果見到任何情況都可以反映給區議員知道。」

 

另一位提案居民Fiona表示:「有時經過邨與邨之間會見到很多丟棄了的木材和傢俬,所以我就想到這提案(彩福易手市場)。現在如果你要交換二手傢俬或家電,多數要放工後去其他站頭交收,這很麻煩。但如果可以在邨內或邨與邨之間交收,那時間和地點就會更方便。」專家小組成員葉頌文先生更指:「我覺得參與式預算的美麗是,不是特定為某一群組而設,不只是從下而上。其實居民會互相投票,互相討論,他們會看多角度。在這過程他們都會反思是否只顧自己呢?這令他們的參與,或對參與的期望,或再度參與時的目的都會有所調整。這才真是為社區好。」

 

三、提升居民的公民參與效能感

 

公民參與效能感主要反映居民認為自己對有關公共事務課題的認識有否加深、當局有沒有在乎其意見、其參與對現況有否產生實質改變或影響等。一般而言,當市民的公民參與效能感越高,其無力感就越低,對制度的信任和支持度亦會較高。今次的問卷調查反映,超過八成受訪投票居民同意「計劃」提升了他們對彩福邨邨管會的預算運用和邨內事務的理解和影響力。至於十名入圍提案者方面,大部分認為自己參與「計劃」後,一、增加了對彩福邨、地區行政和參與式預算的認識;二、提升了自身參與能力;三、認為彩福邨邨管會或互委會在乎其看法;以及四、增加了對彩福邨邨管會的預算運用和邨內事務的影響力。

 

例如提案居民Anna表示:「認識多了他人需要,以前不覺那條防滑梯有問題。照明方面也是,我都覺得睇得清楚,因為我只從自己角度去諗,沒有從老人家、小朋友,甚至是行動不便人士的角度出發。」另一位提案居民Charlie指:「我原本對邨管會感到很陌生。因為今次參與,我更加知道它的預算運用。以前我都不知原來每戶平均約有100元,計上彩福邨戶數後就有約幾十萬,這些錢是用來維修、舉辦活動和邨內佈置。這真的很好,因為今次這些錢可以用回大眾都可以受益的地方。」此外,提案居民Winne也提到「起碼我提了出來,他們沒有否決我想法先⋯⋯今次大家是有溝通,起碼我明白到原來有些事是做不到,是甚麼原因做不到,哪些事是甚麼部門管的,這樣我會清楚。」

 

四、提升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

 

市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是確保一個社區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今次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果顯示,超過九成受訪投票居民和所有入圍提案居民均同意參加「計劃」後,增加了他們對彩福邨的歸屬感。例如提案居民Anna指:「活動讓我認識到原來有很多居民都很熱心參加。以前我會覺得彩福邨是個新屋邨,大家都很冷漠,不太認識對方,但原來有些人是在默默付出。」另外有參與居民因「計劃」認識了社區中其他朋友,建立了友誼。正如提案居民Donna提到:「之前不知那互委會辦公室是做甚麼,以為是房署那類東西,所以經過時都沒有理會過。但自從今次計劃後認識了歐生(彩福邨其中一座大廈的互委會主席),後來才了解到他們是為街坊服務,現在我對屋邨有甚麼不明都會問他。」

 

「計劃」除了對居民社區參與產生了不少正面作用,有關對青年公民參與的成效,筆者將於下回文章繼續探討。

 

 

2021年10月20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