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3

青年對「大灣區」並非反感,只是無感

關鍵字 > 生涯規劃大灣區

自去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被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等中央政策文件後,大灣區的發展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重點城市,在政府的積極牽頭下,不少智庫、傳媒和民間團體紛紛加入「宣傳大隊」,鼓勵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青年對「大灣區」並非反感,只是無感

 

然而,普遍青年似乎卻不為所動。最近香港青年動力協會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意向調查》顯示,青年對前往大灣區發展的興趣不大,有接近六成青年表示不考慮前往大灣區發展。

 

其實,香港青年並不抗拒大灣區。上述的調查發現,有75%受訪者對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態度樂觀,而且隨著內地和香港的交流愈來愈密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成為了香港年輕人週末消遣的熱點。根據新世紀論壇早前發佈的意見調查,有48.9%的18-29歲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到訪九個大灣區城市,當中近半是到當地旅遊、購物和娛樂,由此可見,青年對大灣區並非反感。

 

反而,更多年輕人是對大灣區無感。香港青年動力協會的調查發現,青年不考慮於大灣區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並未了解大灣區的發展詳情和機遇。觀乎現時有關大灣區的宣傳,多為泛泛之談,不是引用區內亮麗的經濟數據,就是將之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等比較,亦欠缺具說服力的例子,令青年知道實際上在大灣區有何機會。有些研究就指,部分青年認為現時相關的討論「很空泛」,只是「紙上談兵」。

 

就好似旅行社宣傳單張上,如果沒有實地照片、住宿安排、具吸引力的行程和價錢等詳細資料,光以一般口號吹捧目的地有多好玩,大多數人都不會掏錢參與。去旅行如此,何況是到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這等重大決定呢?

 

那麼,該如何具體地介紹大灣區的好處? 或者,可以嘗試從青年關心的議題入手。

 

事業與置業──「實際」及「切身」的事

 

大灣區的土地面積、人口、經濟生產總值和貨櫃吞吐量等無疑是世界一流灣區的發展規模,令人抱有美好的憧憬。但回到現實,青年關心的並不是大灣區的「協同效應」、「如何形成產業族群」等等,而是「實際」及「切身」的需要──事業與置業。

 

大灣區對青年的事業有何幫助?

 

大灣區內的城市各具特色,能提供各種產業的工作,滿足有志於不同行業發展的香港青年。

 

香港的經濟極度依賴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產業單一化的問題,一直為社會詬病。對於不少初次找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可以選擇的工種實在是少之又少。一些青年更在社交平台及討論區抱怨指,「香港的科研、文創、影視和體育等行業發展不成熟,結果令大量學生畢業後只可以選擇加入政府或大公司做『奴隸』,學無所用。」而由於缺乏發展前景,就算年輕人對某些範疇有興趣,在大專選科時,亦只能以「前途」為優先考慮,興趣其次,因而未能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香港的經濟結構很難一時三刻改變,但大灣區內的多個城市,其實能提供很多香港没有的工種,讓有志於「非香港主流」行業發展的年輕人,踏出事業的第一步。例如深圳是全國的高新科技和製造基地,華為、騰訊、中興、百度和阿里巴巴等著名高新科技公司紛紛在當地落戶,配合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無疑對資訊科技領域和科研領域的人才長期渴求。而廣州則以發展汽車、電子、電器機械、大型運輸及航天設備等行業為主;惠州近年亦正加強發展新型高科技產業,如智能機器人、北斗衛星應用、3D打印等,對於修讀電機工程的香港青年來說,亦是一大發展機遇。在建造業方面,規劃宜居城市和推動綠色建築更是大灣區發展的重心,隨著不同大型基建陸續出台,香港的建築師、工程師和建造業從業員的發展空間將不只局限於香港本土。

 

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不同產業,正好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工作選擇及發展機會,讓他們的事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大灣區:解決青年置業問題的靈丹妙藥?

 

除了事業之外,香港青年亦普遍面對著「上車遙遙無期」的置業問題。在香港的長遠發展而言,覓地建樓、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固然重要,但大灣區的發展,又能否成為青年投資置業的其中一條出路呢?

 

早前有社會人士就提出在大灣區內建設「香港城」的概念,鼓勵港人到當地安居樂業。然而,礙於現時仍未有具體的制度及法規協助港人融入大灣區生活,兩地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仍存在差異,「香港城」之概念隨即引來不少非議。加上港珠澳大橋和高鐵仍未通車,一般人很難想像日後穿梭各城市的便利程度。在這些情況下,暫且不宜將大灣區視為解決青年房屋問題的良方。

 

相反,如果以投資的角度鼓勵青年考慮到大灣區置業,則可能較容易讓人接受。香港樓價之貴,早已人所皆知,而大灣區內多個城市的平均樓價,皆比香港便宜。參考中信里昂(CLSA)的資料,2017年大灣區城市的樓價如下:香港新樓平均價每平方米為(¥131,775元),其次是澳門(¥83,106)、深圳(¥54,445)、珠海(¥20,354)、廣州(¥16,362)、東莞(¥10,067)、佛山(¥10,067)、惠州(¥9,875)、中山(¥8,427)、江門(¥7,957)和肇慶(¥5,947)。

 

隨著各大型發展商,如萬科、恆大和新世界等紛紛買進大灣區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區內房地產銷售總量已突破100萬套。良好的樓市前景,將可以是青年置業投資的另一選擇。

 

提供具體例子,將「無感」變「好感」

 

說到底,青年感興趣的不是大灣區的經濟生產總值或貨櫃吞吐量,而是最「貼身」的「好處」。缺乏清晰的內容細節和例子,是青年對大灣區無感的主因。

 

要讓青年對大灣區更感興趣,關鍵仍是要了解青年的所需所想,給予具體的細節和例子,讓青年對大灣區由「無感」變成「好感」。如何做好「三業三政」,並將之與大灣區發展扣連,讓青年人看到出路,將是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