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年輕人從有限空間,發揮無限可能?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集,莫說住屋問題,單是公共空間,也是一大需求。事實上近年香港年輕人對公共空間日益關注,希望有更多進行藝術、休閒和娛樂活動的地方。然而公共空間能否彌補私人空間的不足?政府和公眾又可如何配合,去增強公共空間的可用性?

 

面積如洗手間 還要被人眼望望

 

香港的公共空間為數不多,曾有機構研究市民分配到的公共空間,每人平均只有兩平方米,相約一廁格的面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於2014年曾探討過年輕人對公共空間的期望,調查顯示:

 

  • 超過六成青年使用公共空間時被管理員「眼望望」或者監視,逾三成半人更被管理人員勸說離開;
  • 負面經驗影響青年使用公共空間的意欲;
  • 低於半數青年會使用屋邨公園,數據指出只得33.5%青年會使用屋邨公園,這數字遠比家長(58.3%)及長者(76.7%)為低;另外,更只有9.5%青年表示屋邨公園的表演空間足夠;
  • 青年需要公共空間,期望能自由使用,發展才藝。

 

年輕人已表達了訴求,那到底如何讓他們善用空間呢?

 

規管街頭演唱 唱出下個梅艷芳?

 

香港人常抱怨表演空間有限,但年輕人仍能靈活運用公共空間去展現他們表演的熱情。在時代廣場、天星小輪、旺角西洋菜南街(按:撰寫文章時行人專用區未被關閉)、荃灣渡輪碼頭附近,都不難聽到表演者動人的歌聲。早前,街頭靚聲Judas就吸引了大量的社交媒體追蹤,成為了網上熱話,令更多人再次關注街頭表演的生態。

 

而街頭表演文化是否能夠到處開花,人流及聲量管制是另一個重要關鍵。政府不妨檢討有關街頭表演的法律條文,或參考外國的方法,例如澳洲政府推行的《規管街頭表演計劃》,制訂街頭表演的範圍和時間,讓市民在有秩序下進行表演。如此,街頭表演既可促進青年藝術文化發展,彌補表演場地的不足,亦可進一步建立社區和公共意識。

 

圖片來源:Facebook

 

善用後巷 讓青年發揮創意

 

起動九龍東起動九龍東

 

塗鴉在香港有悠久的歷史,早於70年代,「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遍佈九龍各區,是本土塗鴉藝術的表表者,但除此以外,其他香港塗鴉藝術家和街頭畫並不廣為人知。今年三月初,一名環遊世界的美國塗鴉藝術家,於香港逗留時,在東鐵線其中一列車身留下其塗鴉傑作,列車更在繁忙時段行駛,結果這位塗鴉藝術家得到廣大注目,大受歡迎。嚴格來說,在香港塗鴉是非法的,但塗鴉又有助提升社區認同,目前城市規劃師正不斷探索當中的可能性及做法。

 

很多商業區的後巷,毫不起眼,乏善足陳,但這些巷子卻佔有地利,有潛力融入整個商業區的步行網絡中,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觀塘。有見及此,政府推展了「後巷計劃@九龍東」,邀請社會企業、學術機構、學生、海內外藝術家和跨界別團體參與,以色彩爛漫的街頭藝術將後巷美化,更給環境增添活力。美化工作計劃除了給予年輕畫家發揮機會外,亦能吸引更多行人走入巷子,提升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促進鄰里情誼。當局不妨考慮在更多地區,開放後巷讓青年塗鴉,這不僅能令社區更有活力,亦能讓年輕藝術家發揮潛能,在區內推廣文化藝術。

 

開拓更多空間 加強溝通

 

《香港2030+》的城市規劃者建議將旺角的部分道路改為公共空間,在次要的道路開設表演區,開放多一些步行區,繼而探索使用地下空間的可行性,這些提議甚至可推廣到香港其他地區,擴大更多共用空間區域。香港土地有限,善用空間勢在必行,要達到目標,第一步就是公開數據,提高透明度,讓大眾知道香港有多少公共空間,並鼓勵市民如何善用。此外,政府可與青年團體和社區合作,開發小型、低商業價值的空置用地,例如是高速公路天橋下的土地、鬧市中被圍封的空地等。同時建議政府加強諮詢青年人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求,設計公共空間時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善用年輕人的創意,發揮空地的效益,令社區發展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