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大灣區對青年是一大機遇?

MWYO研究分享會:青年對大灣區就業的憂慮及應對方法

 

香港,2021年12月1日:近年,我們不斷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就業,到底他們對此措施有何想法和憂慮?我們又應如何協助他們減輕顧慮?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就此進行了調查,於昨天 (11月30日) 發布了《促進人才流動 香港青年大灣區就業觀點研究報告》,並舉行「青年對大灣區就業的憂慮及應對方法」研究分享會,與一眾嘉賓討論。分享會邀得MWYO青年辦公室總監劉鳴煒先生出席及致辭,繼而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袁民忠先生、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教授、羅兵咸永道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翟善琪女士,及大灣區人力資源及管理人員協會執行會長高曉榮先生在台上分享寶貴的意見。

 

僱主宜提供培訓及支援 助融入當地就業及生活環境

 

席間,各嘉賓就不同持份者可如何釋除香港青年對往大灣區就業的憂慮,如:擔心內地欠缺資訊自由、內地生活質素欠佳和大灣區難以找到合適工作等,提出不同建議,包括:住屋安排、培訓等。翟善琪女士分享,「為了照顧及減輕他們的憂慮,我們都會提供一些配套給他們。例如:在當地安排小夥伴(Buddy)給他們,以協助解決他們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我們亦會提供一些過渡性的住屋安排,想同事能了解他們希望在哪裏居住、或是到哪裏探索。此外,我們亦有一些工作培訓和生活配套給他們,例如怎樣開設銀行戶口、社保安排應該怎樣處理,以至如何開通支付寶等,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問題。我認為這些都是僱主或是一些重要持份者能夠提供給年輕人的一些配套。」

 

當中,兩地薪酬差距是香港青年對往大灣區工作有所卻步的一大因素, 除了提供薪金補貼外,不同持份者可如何應對?鄧希煒教授指出:「我認為很多時候香港年輕人沒有一些role model(榜樣)可以跟隨,大灣區又可否有一些成功例子讓年輕人看到?另一方面是為他們製造人際網絡,這是很重要的,能讓他們有資訊的同時亦能作好準備。」此外,高曉榮先生認為青年有往外闖一闖的心態是重要的,要勇於挑戰自己,不要只留在舒適圈內。翟善琪女士表示認同並補充,勇於挑戰自己,尋求新知識的青年永遠都是他們優先考慮招聘的人才,「除了考慮他們的學歷背景,亦看準他們是否擁有打拼精神和團隊精神,因為我們日常工作上需要面對很多不同的客戶,甚至乎是政府部門,很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而擁有這些特質的年輕人到一個新環境時,包括大灣區,會擁有較佳的競爭力。」

 

此外,談到如何提升青年對大灣區的興趣?MWYO在報告中提到政府可鼓勵他們參與大灣區體育、文化及交流活動,例如以優惠車費和住宿的形式遊覽大灣區,或資助他們觀賞兩地文化節目和展覽。對此,嘉賓認為從文化和旅遊角度提升青年對大灣區的興趣是有效的方法,鄧教授認為seeing is believing(看見則可相信),亦可建立人際網絡,他以自身作例,分享自己至今依然與1996年在北京交流團認識的人保持聯繫,並補充,「現在做很多事情都不能單打獨鬥,因為成效不高,不論是政府或是業界亦有很多合作空間。例如香港大學有推出大灣區獎學金,學生可用作修讀課程、創業或做研究等,我認為學界、商界和政府也可推出類似的計劃幫助年輕人。」

 

應儘早規劃如何讓人才回流香港

 

事實上,大灣區就業未必適合所有香港青年。MWYO在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月入較高和有內地工作經驗的青年對當地就業的興趣較大。嘉賓認為,從事專業行業如會計師、律師等,以及與研發或創新科技相關的行業的青年較適合往大灣區發展,因為這些行業或在內地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袁民忠先生指出,「人才流動是關乎個人選擇,而政府現在推動大灣區,只是給年輕人一個選擇,我們沒有一個要多少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的政策目標。只是提出一個在現今環境、在國家提出的政策內,有這樣的機會。我們要思考怎樣將這個機遇更好地展示給我們的年輕人知道,讓他們可以考慮。」

 

特別注意的是,部分香港青年只視大灣區工作為其事業的跳板,未必有意在當地長期發展,或會打算回流香港繼續發展事業。MWYO在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大灣區各城市的人才流動,包括透過職位配對平台和招聘博覽等,幫助回流青年尋找香港職位;劉鳴煒先生表示,「現在是時候計劃一下如何讓這些人才回流香港,深化香港人才庫,這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假若青年能把經驗和技術帶返兩地,形成他們在大灣區各城市(包括香港),人才循環的景象,對整個大灣區發展有莫大的裨益。」經常接觸僱主的高曉榮先生指出,僱主越來越重視人才在大灣區的工作經驗。翟善琪女士則表示,從僱主角度而言,青年到大灣區工作後,視野會不一樣,而他們回流香港時亦可以將相關經驗分享給其他香港同事,讓大家了解大灣區的實際情況,互相得益。

 

 

報告網上版:https://bit.ly/MWYO_Nov21_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