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積極發展生死教育 推動學生正向生命

撰寫 : 黎卓然

世界各地越來越重視生死教育,皆因有不少研究證明及早提供適當的生死教育,可讓青少年進行反思,並轉化為正向的生命;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健康觀念、珍惜眼前人與善用時間、提升生命的意義和滿意度。反之,缺乏適當的生死教育,則可能引致一連串問題,如抑鬱、焦慮等,甚至會出現自殺或他殺等社會問題。

 

校內的生死教育成國際趨勢

有見及此,各個地區都積極推動生死教育,例如美國明確要求教育者選編合適的兒童教材,採取恰當的教育方法,同時結合衛生常識、健康教育等內容。英國和德國則在中學課程中加入有關生死的課題,在英國會放進英語、其他外語、歷史、生物、藝術、音樂、健康教育、倫理課、宗教教育等學科內;而在德國會從哲學、醫學、心理學、歷史、比較宗教的學科去探討生死。

 

至於中國內地,為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情緒支援,於2020年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新冠疫情後加強全社會生死教育的提案》,並獲得內地教育部積極的回覆,表示高度重視全社會的生死教育,注重把生死教育與疫情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全社會對生命價值的正確理解和認知,提高國民心理素質和精神力量。為此,教育部總結了五項主要支援重點,當中包括要建設課程體系,把生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屬起步階段

反觀現時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剛起步,且暫時方向仍以「生」為主,很少談論「死」,例如2021年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闡明價值觀教育應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範疇。然而,當中有關生命教育的指引,只有在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中的「認識人的生命歷程:生、老、病、死等」一項與生死教育有較大關連,其餘的如發展興趣、處理問題、面對逆境、孝順、尊師重道、積極學習、認同自己、訂立升學與工作目標等,均可說是只與生命有關,卻與死亡無關。而第一學習階段只屬初小的課程,也難以對生死課題有較深入的教授和討論。再者,學校缺乏資源提供課程和活動,老師也欠缺經驗教授此課題。

 

因此,筆者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希望可以加強本港校內的生死教育。

建議一:修訂《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內容,將「生命教育」改為「生死教育」,藉以加強離別與死亡相關的教育元素,並更新分別針對第三學習階段(中一至中三)和第四學習階段(中四至中六)學生的教學建議,例如從離別去思考如何處理哀傷,也藉此學習珍惜和善用時間、從生命的脆弱中學會如何背負起愛護生命與環境的責任、計劃一下怎樣在面對複雜不穩定因素和不同資源限制中,訂立和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標等。當局也要提供多元化的生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活動等指引。

 

建議二:將生死教育融入各學科之中,各科老師可在原有的課堂中,帶出一些有關生死的課題,讓學生常作思考和討論,例如生物科可討論香港主要癌症與細胞變異、歷史科可討論戰爭問題,甚至班主任堂透過討論時事滲透生死教育元素。此建議的好處是不用安排額外時間,能善用課堂恆常化地提供生死教育;且學生在接收學科知識之餘,亦可思考生死課題,兩者兼得。操作上,每科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材可與有相關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非政府組織共同設計,教授方式與注意事項也應與其商討。生死課題不宜太沉重,可選擇一些較容易理解又對生命有正向效果的。繼而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透過日常生活及新聞的例子,讓學生慢慢吸收。這樣學生既容易掌握,學校亦容易操作。

 

建議三:學校可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持續就學生對生死課題的認識和態度轉變進行評估,方法可透過問卷、深入訪談或焦點小組等形式,定期收集量化與質性的資料數據,並觀察當中的趨勢。問卷的內容除了有關生命的意義和死亡觀念的題目外,也可設有用作識別較高危學生的題目,方便校方作出跟進。教育局可就問卷及訪談的內容提供指引或範例,協助學校設計問題。這樣才可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的教案。

 

建議四:增加生死教育的師資培訓。老師須學習透過較互動和開放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重要議題。加上普遍學生都未太習慣於認識和表達內心感受,老師須運用各式各樣的工具去協助學生學習。培訓形式可先以工作坊或講座開始,由政府資助非政府組織舉辦。及後政府可加大資助予大專院校,讓一班準老師可作選修或必修課程之一。此外,教育局的教師持續專業發展課程可增加生死教育的課程作為核心培訓或選修培訓課程。

 

建議五:增加生死教育的政府資助。優質教育基金用以資助各項有助推動香港優質教育的計劃。不過,現時超過200,000元的撥款申請,優先考慮的主題並不包括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筆者建議可以增加生死教育為優先考慮的主題之一。這有助政府向社會展示對生死教育的重視,亦可鼓勵學校多舉辦相關的活動。

 

總的來說,世界多個地區的生死教育發展越趨成熟,學校都展開了討論生死的空間。不少研究均指出生死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了解人生目標、加強個人的正向生命觀,從而促進青少年有更豐盛的人生和貢獻社會。筆者提出多個政策建議,旨在讓生死教育可在本港學校廣泛推動和實踐,讓各級別的學生都可及早得到適切的生死教育,相信對他們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必定有莫大的幫助。這有賴政府與各持份者積極推動,透過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發展出多元化的生死教育,開展討論生死的公共空間,讓社會更多人士認識和了解生死教育的好處。筆者期望香港的生死教育可與中國內地和其他地區並肩而行,每個學生也有正向的生命。

 

2024年9月28日原文刊於《經濟日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