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青年地區參與系列五】青年參與地區事務,商界角色關鍵

撰寫 : 郭東旺

關鍵字 > 公民參與

近年接二連三的政治事件和社會運動令年輕一代的公民意識明顯上升,不少青年除了積極參與全城熱論的社會議題外,亦開始關心周遭發生的事情,包括自己社區的發展。要將這份日益濃厚的公民意識轉化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關鍵是要有足夠和有效的參與渠道。筆者在上文《青年地區參與系列四:從體制上增加渠道讓青年參與地區事務》建議各區區議會設立「青年事務委員會/工作小組」和「地區青年參與計劃」,希望由十八區至全港層面增加普羅青年的公民參與渠道。今回將討論在體制以外,商界可以如何善用青年地區參與的熱忱,做到有助企業發展之餘、又能增加青年的公民參與效能感,同時促進社區和諧發展,最終達致三贏的局面。
 

商界與地區有甚麼關係?

 

地區發展有很多重要持份者,商界從不缺席。大、中型企業如發展商、鐵路、巴士和電力公司等都可以直接影響一個社區的設施、環境和交通等規劃,有些企業更不時推出各式各樣的地區項目,以履行社會責任和推廣企業訊息。以中電為例,它就設有一系列社區基金(如:綠適樓宇基金、教育基金)和社區關愛項目(如:「職」出夢想、中電有「營」飯堂),不但資助屋苑、商場及工商業樓宇進行公用地方節能改善工程,從而提升能源效益和減省開支,而且針對基層家庭、青年和長者等個別群組的需要,落區提供義工服務和教育活動,推廣環保節能訊息。
 

如何善用年輕人的優點?

 

至於青年作為所屬區份的主人翁,往往比不少大公司更加熟悉區情和了解年輕客群的需要,而且他們一向樂於表達想法。不少以青年為骨幹和議題導向的社區關注組近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北葵涌交通關注組天水圍天耀街市關注組,他們關心的課題正正與巴士公司和發展商的業務息息相關。因此,與其雙方各自在平行時空為社區付出,不如主動尋求協作空間,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筆者建議企業在推行地區項目時,可積極考慮成立「青年顧客參與小組」(下稱「小組」),邀請不同背景的當區青年加入,例如是與議題相關的地區組織成員和筆者上文建議的「地區青年參與計劃」成員,他們由地區青年投票選出,年齡介乎15至35歲,充當着區議會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顧問和提案者的角色。「小組」的職能必須明確清晰,基本要包括:一、就項目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二、加強企業與當區青年的溝通;以及三、參與推廣和發展有關項目。

 

如此一來,商業機構就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年輕客群的想法,甚至邀請他們參與其中,讓地區項目變得更具創意、活力和貼合社區需要。此舉亦能創造契機讓企業與青年建立良好關係,提升公司形象,增取更多年輕客群支持。對青年而言,「小組」可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地區事務的渠道,從中獲得公民參與的效能感和社區歸屬感。青年更可藉此了解企業的運作和社會責任,認識商界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同時訓練各方面的核心技能,如溝通和解難能力,對個人成長和發展均有所裨益。

 

事實上,現時商界在地區上不難找到讓青年參與的機會。例如筆者早前與葵青區主理青年事務的區議員交流時就得悉,港鐵青衣站U3整層多年來一直擱置,因為它只能在機場快綫月台樓梯通往,人流較少,未能吸引商店進駐。不少區議員都希望探討有否機會讓其成為青年空間,開放給葵青區的年輕人使用。倘若港鐵有意發展新用途,大可成立「葵青區青年顧客參與小組」,邀請當區青年一起商討和計劃如何善用這塊地方,總好過一直置之不理,白白浪費珍貴資源。

 

在如今相對撕裂和對立的政治環境底下,要在體制內推進一步,自然有其困難和挑戰。然而,體制外的商界或許有較多發揮的空間。只要目標清晰一致,當社區上有越來越多企業願意踏前一步,而年輕人能夠暫時放下政見立場,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去討論地區事務,社區的凝聚力自不然提高,並且能夠在融洽的環境中繼續蓬勃發展。
 

 

2020年6月24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