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預防香港青少年犯罪:探討邊緣青少年的犯罪之路》
剖析邊青犯罪原因
-
邊青自小得不到合適的教育,影響他們身心發展,增加其誤入歧途的機會
-
建議 3+1 平台(三個特定場所及一個網絡平台),為邊青提供適合的學習及成長環境
-
改變邊青一貫接受的教育模式,重新反思人生目標及計劃
香港,2020年10月14日:聯合國強調預防青少年犯罪有助處理整個社區罪案問題,是維持治安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不同界別同樣十分關注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因犯罪被捕的10至15歲的青少年有928名,而年齡介乎16至20歲的則有1,841名,干犯罪行主要圍繞盜竊、毆打、刑毀和販毒。可是,青少年犯罪問題除了影響犯罪率升跌,更可能反映某些青少年在成長上出現問題,究竟這時代的青少年面對甚麼難處,使到某部分人選擇走上犯罪之路?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安排焦點小組和深入訪談,搜集相關資料,了解青年的家庭、成長環境與犯罪的關係,提出針對式的政策建議,並於今日發表《預防香港青少年犯罪:探討邊緣青少年的犯罪之路》研究報告。
研究發現,要幫助邊緣青年免於犯罪或再犯罪,家庭、學校及社會需要多了解他們的成長需要,提供一個適合的學習環境,從而發掘其潛在價值;同時邊青也要反思一下,利用犯罪的手段去滿足各種需要,換來的究竟是「得」還是「失」?抑或可運用自身的潛在價值,實踐人生目標?
主動製造反思時間
為更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或再犯罪,我們必須主動製造反思時間,這個反思時間出現得越早越好,並需要從「量」與「質」兩方面出發;「量」,是指接觸範圍要廣闊,利用多方面的網絡,儘量接觸最大數目的邊青;而「質」則包括:要切合青年的興趣/才能/需求,改善他們自我能力的認知,並協助他們持續進修及發展的需要,訂立長遠的人生目標。
現時限制多 3+1平台成新出路
可是,現時的政策建議實際上會遇到多方限制,例如:難以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或許連家長或監護人也沒有;主流學校面對龐大的學科教學壓力和資源分配困難;群育學校遇到收生數目和學生類別、課程內容,和資源分配的限制;非政府組織則須付出很多時間去尋找目標和改變其行為,但能夠接觸到的邊青數量相對有限,若是已輟學的邊青,支援的難度將更高;最後,社會偏向不認同邊青的價值,或會歧視邊青,難以動用更多社會資源。因此,MWYO嘗試在這些限制中,作出較為務實、可行的建議——針對未能適應學校學習、成績較差及經常缺課的高危青少年及邊青,建造3+1平台(三個特定場所及一個網絡平台),為他們提供適合的學習及成長環境,防止高危青少年演變成邊青,以及防止邊青踏上犯罪之路;第一個特定場所是主流學校,提供針對式教育和支援活動,安排高危青少年為期最少三個月的針對式教育,課程內容上可特別加強社交、情緒、才能發掘及危機管理元素,增加其自我價值及人際關係技巧,以便他們對學習有信心,清晰發展才能的方向,且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
有能力去面對各種挑戰。
網上網下 共享資源
第二個特定場所是群育學校,增加學生轉介和延長修讀時間,更有彈性處理最適合他們未來發展的就學或就業安排,將師生比例維持於低水平,了解學生個別需要;第三個特定場所是改建空置校舍成一站式共享中心,沿用青少年中心的理念,並結合群育學校的優點──一對一的關係建立,減少邊青在街上流連的時間及結識黑社會的機會,讓他們任意發揮及玩樂,提供正規學習課程,以便他們取得學歷認證。同時,也提供各式各樣配合青少年發展興趣的活動。
最後,建議設立一站式網絡綜合平台,收集相關資訊,整合及發放,與社會各界共享資源,並透過網絡接觸隱蔽高危青少年,鼓勵他們多參與共享中心的活動。3+1平台需要互相合作及聯繫,希望網上網下雙管齊下,促進社會各界合作,達到最有效互助互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