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我的孤獨時代:英國有關青年寂寞的研究

英國的青年孤獨問題在近年備受關注,根據當地國家統計署201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各年齡組別中,青年(16至24歲)是最感孤獨的一群,其中10%更是「經常」感到孤獨,比老齡人口高出3倍。有見及此,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與當地青年組織42nd Street曾作研究,探討青年孤獨的原因,但由於「孤獨」是一種複雜的主觀情緒,受大量因素影響,難以簡單歸納總結,所以研究採用訪問及聚焦小組討論形式,與青年詳談,了解年輕一族普遍感到寂寞的處境及體會 (experience),當中包括:

 

環境轉變—— 這是青年在生活中感到較難適應的情況,他們需要面對從小學升上中學社交圈子的改變,以至出國求學時面臨生活模式的巨變;由於青年生活經驗較成年人淺,環境上的轉變是帶來孤獨感的外在因素之一。

 

摯愛分離——常見情況包括失去親人、伴侶、重要朋友等。青年的情感主要與家人及身邊重要朋友緊扣相連,當情感分離時便會產生孤獨感覺。報告中一些案例的主角更指出,當他們與伴侶分離,彷彿世界只剩下自己,可見重要關係與青年孤獨感確是互有關連。

 

被朋友排斥、遺忘——青年無法融入社交圈子會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受排斥的主因通常由於少女們身形及樣貌的比較、或因特殊學習需要、不同的性傾向等而遭歧視。青年重視朋輩間的關係,若因為自身的「不同」而未能融入社交圈子,將令他們的孤獨情緒倍增。

 

承受挫敗感——由於青年較少應對失敗的經驗,遇上未能達至目標或夢想幻滅,又找不到合適抒發對象時,當中的空虛及負面情緒會化為寂寞的感覺。

 

從資料所得,香港鮮有關於青年寂寞的研究,最近期的可追溯至2015年青年事務委員會的青年資料統計。調查顯示,23.1%的15-29歲青年「經常有」孤獨的感覺,原因包括「和同學 / 朋友的關係不佳」(33%)、「欠缺給我支持和鼓勵的愛侶」(28%)、「家人不理會我」(9%)等。以上原因與英國研究的結果相符,反映兩地青年感受到寂寞的處境類近。本港或可參考當地政府做法,以解決青年寂寞問題。至於社會觀感方面,青年經常被冠以「宅」、「毒」、「廢」等標籤,笑指他們不擅與人溝通、慣於獨來獨往,但玩笑過後,社會卻未有正視背後的原因、孤獨感為青年帶來的實際影響,以及因孤獨導致長期心理疾病的風險。

 

給香港的啟示

 

從上述所見,英國與香港的青年孤獨問題相差無異,以下一些的做法亦值得香港借鑑。

 

1. 英國將「孤獨」視為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問題,政府會透過國家政策加以應對。當地政府在今年1月設立全球首位「孤獨部長」,領導政府跨部門小組,制定應對青年孤獨問題的策略,具體工作包括與地方政府、商界、慈善組織合作建設更融合社區,同時透過相關研究為孤獨政策定下實證基礎;另外,國家統計署定下不同年齡層的孤獨指標,及成立基金吸引非政府組織舉辦創新活動。 當然,一式一樣的做法未必完全適用於香港,但政府首要的工作,應是探討香港青年孤獨問題的嚴重性,由政府較高層次的部門或小組介入,制定下一步解決方法。

 

2. 英國學術界及研究機構相繼為孤獨問題進行更深入分析,相對而言,香港的討論大多只停留於孤獨的成因,建議應該就孤獨對個別青年組別的影響、青年應對孤獨的挑戰、青年心理壓力、以至其他國家的措施等多方面作更深層次的討論。長遠而言,解決青年寂寞的問題需要更多實證基礎加以配合。

 

3. 英國社區組織亦有不少創新手法應對孤獨問題,例如英國網上童軍組織(EScouts)透過促進當地社區青年及長者間的融合,紓緩兩代的孤獨問題。他們讓青年為老人舉辦有關日常科技及互聯網應用工作坊,一方面青年可發揮才能和傳授知識,另外長者亦能與年輕人互動。組織活動的原意未必只為解決孤獨問題,但若社區組織將孤獨問題列作長遠需要的考慮,相信亦有助問題得以紓緩。

 

結語

 

青年孤獨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正視,並應納入為公共衛生應對的重要課題。借鑑外國經驗,從政府、學術界以及社區組織入手,了解青年孤寂背後的想法,將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