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2023-24 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意見書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七一講話中提及「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政府亦於《2022年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措施,促進香港青年發展,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 MWYO)全力支持這些措施,並曾就部分項目提出意見。當中提及恆常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我們期望政府以科學化的方法持續評估及優化計劃。此外,政府推出「青年參與倡議計劃」,加強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角色,這亦是我們過往一直提倡參與式預算,想達到的目標之一。而對於「青年宿舍計劃」獲擴大,我們認為如果租金與入息掛鈎,將讓更多青年受惠。最後,有關協助反修例事件在囚青年重回社會方面,我們亦樂見懲教署有更多相關的支援,例如與香港都會大學深化合作關係等,我們期盼政府繼續推動社會關係重建。
為制訂全面的香港青年發展政策,MWYO一直致力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舉辦不同活動,藉以了解青年的需要,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給社會各界。我們認為香港青年發展政策[1] 的願景為:「加強青年思想質素和全面發展能力;引導青年愛國、勤學、專業、修德、明辨、篤實、兼融和關愛,不斷成長,享有快樂充實的人生;並以承擔和創新精神,為香港、國家及全世界福祉作出貢獻,肩負起達成中國夢的責任。」以下我們會就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居住及社會共融五個範疇作出建議和成效指標,期望政府能撥款支援青年發展。
身心健康方面
建議一:促進公私營精神科服務分流
背景:
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競爭環境,加上反覆不定的疫情,導致青年承受多重壓力,身心健康面臨嚴峻挑戰。但公立醫院精神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過長,私營醫療機構的費用又十分昂貴,令有需要的青年求助無門。為減輕公立醫院精神科負擔,當局應制訂措施提升公私營精神科服務分流效率。與此同時,考慮到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費用對來自基層家庭的青年而言難以負擔,政府應提供財政支援讓他們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建議:
設立「青年精神健康醫療配對基金」(也可包括在「關愛基金」下運作),作為先導試驗計劃,與私營企業共同資助2,000名青年接受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並由青年服務機構(或扶貧委員會下設的基金專責小組)營運相關計劃,以結合民間和商界力量,協助有需要的青年尋求私營精神科治療服務,讓他們及早得以治療。當中考慮因素包括與私營企業的資金配對比例,以確保基金能順利運作。
成效指標:
一、受惠青年能更早接受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
二、受惠青年的精神健康情況改善;
三、青年於公營精神科服務需求和輪候時間減少
教育方面
建議二:以較軟性及青年接受的角度推動公民及國民教育
背景:
近十年社會政治紛爭不斷,加上國際環境等多項複雜因素,青年的國民身份認同薄弱並有待加強。雖然政府積極推行不少相關政策,但在部分已建立自己思想價值的青年身上成效未必顯著,若強硬推行或造成反效果。相反青年認為透過親身體驗的考察交流活動,更能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有見及此,若情況許可下,當局可推行活動或資助青年到內地城市體驗及交流,藉此欣賞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文化底蘊,以及與當地青年互相學習和建立感情。
建議:
- 推出「青春高鐵線」,與國家部門協作提供優惠套票給2,000名學生在長假期乘搭高鐵(此乃先導試驗計劃,檢討過後,可擴大受惠學生數目),可先以城市點對點的方式開始,如香港來回長沙,再逐步增加覆蓋城市。優惠套票持有人可在一年內獲得3,000元(港元,下同)的車票資助,而每次購買車票時,只須支付300元,其餘金額可用套票的資助餘額繳付[2]。
- 推出「文青通」,資助2,000名青年觀賞當地的傳統和流行文化藝術作品,如影視、音樂、戲劇、舞蹈、體育等,以及購買表演場地和博物館的通行証。每名青年可獲資助1,000元。
- 由政府舉辦,或擴大現時「M品牌制度及支援計劃」的覆蓋範圍至跨區大型體育活動,資助1,000名青年以不同形式環遊大灣區各城市的活動(例如單車、馬拉松及渡海泳等)。青年除了成為選手,也可用義工的身份參與比賽活動。
成效指標:
一、參與者透過相關計劃更了解內地風土人情;
二、參與者對內地觀感提升;
三、參與者的國民身份認同增加
建議三:提升教育科技資源質素和選擇
背景:
香港教育城一直主要以eREAP計劃從海外引入教育科技資源。然而,2018年的審計署報告顯示,兩成學校在首年參與計劃後退出,認為資源未能切合所需。另外,2020年MWYO與數碼港和科學園的代表進行訪問,發現單是在兩個園區的教育科技企業已有150間,但教育科技的銷售流程和概念認證期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有限。可見,不論是海外或本地的技術,均未能適切和持續為本地學校提供具質素的教育科技產品,影響校內教育科技的質素。
建議:
政府應牽頭發展本地教育科技市場,以5,000萬成立「教育科技創新基金」,帶動特定教育科技範疇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有關建議參考英國政府在2019年所成立的基金,向20家企業提供每家最多10萬英鎊資助,以發展適合當地學校的技術。
成效指標:
項目能扶持更多教育科技初創成立、將研發產品化,以及吸引投資者融資
工作方面
建議四:制訂「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
背景:
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已存在多年,一直以來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組成。以往不同屆別的政府都有嘗試發展其他新興產業,惟情況未見有明顯改變。單一產業結構無疑限制了青年的工種選擇和事業發展,並影響他們的工資水平。儘管近年政府和各界越益重視特定新興產業(例如創新及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和體育產業等)的發展,但這些行業環環相扣,必須有更宏觀的策略以確保政策支援和部署方向一致。
建議:
為每個特定新興產業制訂長遠發展規劃,以及更宏觀的「香港新興產業振興藍圖」。此藍圖應由政府中較高層次的架構主導研究工作,並對行政長官提出建議,而政府應該撥款資助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配套和資源。當中不應只局限於香港市場,必須把大灣區以至國家發展大局放入考慮當中。具體內容包括:選定和審視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和挑戰、在促進協同效應的前提下為這些產業訂下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制訂執行策略和人才培訓政策等。
成效指標:
本港產業結構更多元,新興產業的青年就業人口及其收入,以及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提升
建議五:支援企業開設更多實習職位
背景:
僱主多以學業成績為招聘初步篩選準則,成績一般、學歷不高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剛畢業青年或會失去機會。如青年能早點透過實習了解行業和職場文化、累積工作經驗、提升職場軟技能,有望能增加個人競爭力,亦對未來發展規劃有更充分的理解。可是,現時一般實習計劃的行業種類狹窄、實習日子短,以及給予中六畢業生的機會有限,這些問題都須正視。此外,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來說,舉辦實習計劃有人力和資源上的考量,對企業和中學生都是莫大的損失。
建議:
- 參考勞工處在2009年推出的「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資助企業開設約4,000個短期實習職位,為近期畢業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政府應重推此計劃,以一年為期,但新的計劃應包括高中、文憑和副學位畢業生,而非只限於學士學位畢業生,以回應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就業困難。
- 把「專上學生暑期實習計劃」延伸至合資格中學生及剛中六畢業學生群組,設立恆常的「中學生暑期實習計劃」,每年在各政策局或部門物色約1,000個適合中學生的實習崗位,鼓勵他們申請,協助他們累積工作經驗和進行生涯規劃。
- 為中小企成立實習資助基金,資助1,000位學生參與最少為期兩個月的實習計劃,政府按每名實習生(對象主要是中六學生)補貼最低工資,以減低公司的薪金成本。
- 成立中學實習諮詢及支援辦事處,專責於市場及中學執行實習的相關工作,為公司、中學及其他籌備團體提供更多支援。
成效指標:
一、參與青年更了解職場情況及提升職業軟技能;
二、參與青年更了解自己的生涯規劃和未來發展;
三、僱主更了解青年的能力和不足
居住方面
建議六:推出「青年租金津貼試行計劃」
背景:
住屋難、住屋貴和住屋細的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社會,而青年亦會因居住成本過高而影響儲蓄,窒礙一些大膽創新的意欲;並有機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缺乏私人居住空間,不但影響生活質素,更有機會降低青年結婚生育的意欲。更甚者,有不少青年正居於惡劣和狹窄環境。可是,目前的公屋和居屋供應不足以應付青年需求,在輪候及配額編制上年輕人往往處於弱勢。
建議:
研制 「青年租金津貼試行計劃」,津貼18至30歲入息不超過其年齡組別每月入息第75個百分值(約20,000元,下稱水平線),總資產淨值不超過35萬元的在職青年租住300呎或以下,不高於同區平均月租的私人房屋,而他們需支付水平線的20%(約4,000元)作租金。計劃由名額2,000個開始試行,為期三年,每年涉及大約二億元政府開支[3] 。此計劃目的為即時協助有需要的青年順利過渡到入住公屋、有能力租住更高質素的私樓或置業的階段。
成效指標:
一、參與青年的居住空間改善;
二、計劃完結後,受惠青年入住公屋、有能力租住更高質素的私樓或置業;
三、協助青年達致中期個人發展目標積累儲蓄
社會共融方面
建議七:協助少數族裔香港青年融入主流生活
背景:
部分社經地位較低的少數族裔香港青年(下稱弱勢少數族裔香港青年)自小要面對融入華裔圈子的障礙,很少接觸華裔社群,即使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有專為少數族裔香港人士而設的公共支援服務,他們未必會主動使用,甚至乎不知道有甚麼服務提供。此外,部分弱勢少數族裔香港青年就讀以少數族裔為主的學校、中文溝通能力有困難,以及性格較內向,均會欠缺動機和資源去為自己創造機會,影響其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
建議:
政府應提供更多資助及協助推廣,鼓勵更多機構簽署《種族多元共融僱主約章》,讓非政府組織及學校可尋找到適合的僱主提供實習,亦有資源確保津貼水平可照顧弱勢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需要。另外,政府宜提供更多資助,讓非政府組織可更有系統地組織探訪員計劃,例如可邀請華裔及少數族裔香港人士擔任探訪員,二人一組去進行探訪,除了關心他們的情緒及生活需要外,也可陪同他們探索不同社區、使用公共支援服務、結識更多華裔朋友等。政府亦應資助非政府組織和學校推動本地伙伴計劃,讓與弱勢少數族裔學生同齡或稍大的華裔學生,成為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伙伴,陪伴他們參與不同活動,協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和擴闊華裔朋友的圈子,加強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
成效指標:
一、弱勢少數族裔青年融入主流社會和擴闊華裔朋友的圈子;
二、弱勢少數族裔青年更善用公共支援服務
[1] 青年的年齡定義在不同國家、地區及組織均有分別,加上不同的香港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都會按實際需 要,靈活為青年賦予不同年齡範圍,跨度由6至35歲不等。因此,我們不會為青年設下固定的年齡定義,在廣義上將視處於兒童階段過渡至成年階段的人士為青年。
[2] 以香港西九龍站來回長沙的高鐵路線為例,二等座票價約1,200元,故3,000元的資助額可讓青年在一年內以優惠票價到訪長沙約三次。
[3] 以2022年9月私人住宅樓宇新訂租約平均租金計算,港島區少於40平方米的住宅樓宇每平方米每月平均租金為449元。以300平方呎(即約28平方米)的單位為例,每月租金約為12,500元。如果資助名額有2,000個,而每人每月資助額約為4,000元,每年涉及大約二億元政府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