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CT, 2020
香港青年抗逆力政策研究
撰寫 : 黃樂謙
每當出現有關青年抑鬱、自殺、欺凌、學業壓力等的新聞,年輕人的抗逆力就會倍受關注,甚至被認定為紓緩上述問題的關鍵。但究竟何謂抗逆力?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還是能夠透過後天培養的特質?又有甚麼因素對培養青年抗逆力最有利?是次研究首先從文獻分析,了解抗逆力的本質,確立抗逆力能刻意培養,作為集中討論的第一步。
而引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發表的數據,香港15歲學生的抗逆力居於全球首三位,反而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排名則為全球尾八,與大部分國家中,兩者成正比的情況截然不同。因此,本研究嘗試了解世界各地較重視情緒及抗逆力教育的國家及城市,如何在政策、課程、研究等方面,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表達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報告尤其突出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簡稱SEL)與增強青年抗逆力的關係,並提出往後香港的情緒及抗逆力教育能以此作參照。
報告總結出海外例子的三項成功因素,然後透過與香港的專家訪問,理解香港與海外的差距。 三項因素分別為:
(一):政府將「社交及情緒能力」列入主要的教育目標;
(二):政府制訂相關政策,要求學校透過特定科目,教授學生社交及情緒能力(即獨立成科模式),及/ 或為校方提供支援幫助,營造有利於建立關係及正面的校園環境(即全校參與模式);及
(三):教育制度外的其他持份者有空間舉辦及試驗SEL活動。
最後,研究團隊希望是次研究能加深各界對情緒及抗逆力教育的理解,並促請政府及相關持份者,按照上述三項成功因素,推動香港的情緒及抗逆力教育。